社会科学报:赓续前人学术遗产,助推当下学科发展 ——中外文学研究存在问题与当下任务高峰论坛在澳门金沙城中心举行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4-10-30浏览次数:23

来源:社会科学报 2024年10月30日

标题:赓续前人学术遗产,助推当下学科发展 ——中外文学研究存在问题与当下任务高峰论坛在澳门金沙城中心举行

记者:徐立勋



 在新时代,新质生产力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又一次质性跃升,革新了中国话语的概念、范畴和表述样态。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这一全新语境下,中外文学研究自然因生产力的飞跃、创新思维的变革和自主知识体系的指引,涌现出新机遇与新挑战。那么,当下的中外文学研究存在着哪些问题?如何厘清学界面临的任务?如何在总结和继承前辈学人学术遗产的基础上,致力于将时代挑战转变为学科发展契机?

 

 

  2024年10月28日下午,“中外文学研究存在问题与当下任务高峰论坛”在澳门金沙城中心西部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明确揭示了相关问题与任务。本次高峰论坛由澳门金沙城中心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市世界文学多样性与文明互鉴创新团队主办,《中国比较文学》《澳门金沙城中心学报》《小说研究》编辑部协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学术期刊编辑部的20余名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就“中外文学研究的当下困境、出路与任务”“新质生产力语境下的中外文学学科建设”“跨学科背景下中外文学研究的理论创新问题”“人工智能背景下中外文学译介传播问题”“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与国家服务问题”“中外文学研究人才培养核心问题”“中外文学研究的数字化问题”“中外双语文学文化人才培养问题”等议题展开了交流与探讨。

 

  向前看与回头望:中外文学研究的当下困境、出路与任务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唯有直面中外文学研究的当下困境,才能找到契合国家战略发展与时代语境变迁的学科发展出路,进而明确中国学者的责任、担当与任务。澳门金沙城中心潘黎勇教授表示,当前传统人文学科面临结构转型、意义危机、理论失语等紧迫性问题。这正是探索全新学术发展路径和学科增长点的重要契机。面对各种学科发展问题,当代学者要向前看,也要回头望,从前辈学者那里汲取创新的勇气、育人的智慧、担当的精神,为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积聚不竭动力。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教授紧抓“经典”和“前沿”两个关键词,指出了当下外国文学研究的学科焦虑和专业焦虑。他指出,解决这两种焦虑的关键,在于传承经典,紧抓前沿,使得当下学人的研究契合国家之需和时代之需。

 

  围绕中外文学研究的当下困境、出路与任务,浙江大学聂珍钊教授重点阐明了文学理论的重构问题。在全球化时代,当代文学理论应当解释现实问题,突出原理维度,引领理论转向,直面新的文学现象,打破旧有理论的藩篱,从而重构当代文学理论。华东师范大学陈建华教授指出,当下中外文学研究具备了具体化和体系化的特点,近些年也涌现出了外国文学研究的新方法和新视角。如何利用全新的技术,更好地推动外国文学学科的发展,是众多当代学者值得思考的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刘建军教授则从守正创新的理念出发,认为应当发扬老一代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者的学术思想,补齐外国文学知识领域的缺项,引领当代先进性话题,辨析旧有文学文化概念,为当下社会提供启迪。

 

  打江山与守江山:中外文学理论创新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厘清困境、出路与任务后,外国文学研究者更应当筑牢话语创新、理论创新、观念创新的自觉意识,构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自主知识体系。借用浙江大学吴笛教授的譬喻,这一理论建构的关系,是“打江山”和“守江山”的关系。中外文学研究的名家耆宿们奠定了中外文学研究的条件和基础,在外国文学研究领域打下了“江山”。如今,外国文学学者更要守“江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视学者、学术、话语三位一体,用现代先进技术发展外国文学学科。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查明建教授也表示,理论创新和自主学术体系的建构是中外文学交流与文明互鉴的基础。中国学者需要在前辈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树立中国文学意识,明确比较文学自觉,从自成走向自主,从自在走向自为,构建自主自为的中外文学知识体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宋炳辉教授以学术史和思想史的视角,进一步深化了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历史维度,认为前辈学人的学术史梳理与经验积累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前提。当代学者应回归历史经验,发掘前人问题意识的共通点,追问已成定律的文学概念。上海外国语大学李维屏教授点出了中外文学研究空间中的不同困境与解决方法,呼吁当下学者应提出新话语、新方法、新话题,坚持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路径,构建国际化和多元化的自主知识体系,推动外国文学学科的高质量发展,使中国外国文学理论走向世界舞台中心。

 

  真问题与再思考: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与国家服务问题

 

  构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自主知识体系需要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引领。对此,与会专家讨论了一系列本源性的问题:什么是真问题?什么是问题意识?从来如此的文学概念便对吗?就这些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教授认为,当下外国文学学者应当传承前辈学人的学风,研究包括文学史料考证、文学现象问题、新型文学样式的生产问题、当下现实问题、中外文明互鉴融通问题在内的“真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袁筱一教授也呼应了尚教授的问题导向。她结合法国当代文学批评中的问题,探讨了法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学术经验与理论启迪对于中国当下外国文学研究的裨益。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帆教授表示,外国文学研究要实现中国化和本土化,形成批判性的中国话语,以文本为证,以时代为据,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叙事体系和传播体系的构建。南京大学董晓教授从选题趋同性的问题出发,探讨中外文学研究中的片面化现象。面对琳琅满目的西人方法,当下学者应静下心来,回应社会实践中出现的实质性问题。四川大学曹顺庆教授从文明互鉴的高度,反思了西方文明论中的种种误区。文明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西方中心论构建了一套以西方为中心的价值体系,企图沉默东方、遮蔽东方、遗忘东方。当下中国学界应当重写文明史,构建中国话语,明确文明互鉴意识,纠正西方文明论的谬论。华东师范大学金雯教授结合自身学术研究进路,指出学者的自主性应与家国情怀和时代需求相结合,由小我及大我,逐步构建中国学术的自主知识体系。

 

  新发展与高质量:人工智能与中外文学研究的数字化问题

 

  与会专家不仅守正创新,聚焦当下,还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和人文研究数字化日益成为文理交叉学科领域的显学。在这些方面,专家学者结合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等视阈,展开了跨界跨域的未来之思。中国社会科学院陈众议着重论述了人工智能对于当下人文学科的重要影响,指出当下人文学科在科学技术的挑战下,应当明确精神的主权意识,牢牢掌握作为第一精神文化主权的语言文学,构建文学文化共同体。

 

  部分学者也将科学技术置于历史环境的视野中进行探究。杭州师范大学周敏教授回顾了“世界文学”的概念史,重新思考了传统的世界文学概念,但最终旨归在于人工智能带给人文学者的时代挑战。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文学创作者和文本本身面临着挑战。当下的文学研究者需要重新定义文学,同时应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互动保持乐观的态度。上海交通大学王宁教授秉承家国情怀,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等核心议题,认为当下学者应当保持文理不同学科之间的均衡,从中国特有的国情出发,探索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协调、符合中国特色与中国实际的学科发展路径和理论创新模式。

 

  本次高峰论坛以新质生产力为语境,旨在探索中外文学研究如何与新的历史时期和历史任务相呼应,如何在前人学术思想与学术理路的基础上实现自主知识体系的全面构建。如澳门金沙城中心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朱振武教授所说,本次高峰论坛真正揭示了当下学界面临的紧迫任务,将时代挑战转变为学科发展契机。这将持续推进中外文学教研领域的创新驱动力,并为当下外国文学学科建设提供了基本方略和行动指南。



链接地址:http://shekebao.com.cn/detail/16/27320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