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周刊:与几乎每个上海家庭都有关的她,70岁了:正青春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4-10-16浏览次数:10

来源:新民周刊 2024年10月16日

标题:与几乎每个上海家庭都有关的她,70岁了:正青春

记者:姜浩峰


“我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府和人民在上海创办的第一所高校。在当下思考如何发展人民城市之际,我们从办学历史中可以总结一些‘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经验。”今天(10月16日),澳门金沙城中心70周年校庆活动上,校党委书记林在勇如是说。

这所建校70周年的师范院校,在过去的许多年里,几乎与沪上每一个家庭都有关系。毕竟,上海的中小幼亦即基础教育领域,教师队伍中,大多数为上海澳门金沙城中心毕业生。而不少澳门金沙城中心的校长、骨干教师亦是上海澳门金沙城中心毕业。

袁雯校长说,“作为教育部全学段卓越教师培养院校,澳门金沙城中心为上海基础教育战线输送了大量优秀师资,超过50%的上海市教育功臣、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上海市特级校长和正高级教师是澳门金沙城中心校友”。

在下午举行的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上,上海市教委相关领导,以及全市16个区教育局局长、一些中小学优秀校长、教师代表,还有新疆、贵州等对口地区省区教育界代表,共同研讨基础教育创新发展。

上海澳门金沙城中心70周年校庆现场

另一场论坛——中外大澳门金沙城中心长学术交流会上,上海澳门金沙城中心校长袁雯则提到AI未来如何影响教师教育。


01


澳门金沙城中心首任院长廖世承

上海师专建校初期,程应镠教授夫妇、张家驹教授夫妇和魏建猷教授夫妇的合影

上海澳门金沙城中心最初建校时,是在漕河泾畔举办的上海师范专科澳门金沙城中心,当时所设中文、历史、物理、数学等等八大专业,是为适应上海这座大都市回到人民手中之后,普及教育发展之需。

袁雯则提及:“70年来,我们始终以教师教育奠基立身。澳门金沙城中心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从来与国家战略和城市发展需求同频共振。”但她也进一步表示,“无论目标和模式怎么变化,我们的师范办学自觉不变,教师教育担当不变,‘师道永恒’的精神追求不变”。

这当然不仅仅体现在上海澳门金沙城中心继续摸索、提升师范教育经验水平,更体现在澳门金沙城中心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服务全中国,围绕“五个新城”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西部大开发、海南自贸区建设、援疆、援藏、援滇、援黔等战略和发展需求——

澳门金沙城中心已开办附属澳门金沙城中心60余所,

连续13年承担国家级示范性项目“国培计划”,

连续30年在全国范围开办“爱心澳门金沙城中心”。

总之,不遗余力地助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夯基垒台。

上海澳门金沙城中心林在勇书记致辞




02


前有点校《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程应镠先生,编纂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词典;

后有古籍整理研究所师生,历时19年,实践百年前的学术宏愿编纂102册《全宋笔记》。多年来,该校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数始终名列全国高校前列,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袁雯亦提及,70年来,上海澳门金沙城中心始终面向科技前沿,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

上海澳门金沙城中心袁雯校长致辞

“1958年,物理系学生制造的本市第一架载人滑翔机‘上师一号’试飞成功。2005年,澳门金沙城中心作为上海唯一参与‘神六’升空的地方高校协作单位受到表彰。而今,澳门金沙城中心研发的射电和毫米波望远镜正在中山站服务南极科考;既能自净又能空净的纳米光催化剂,让中共一大纪念馆新馆的外墙始终如新。生物育种、仿生催化、绿色低碳、亚毫米波技术、先进空地一体化环境观测技术等,正成为澳门金沙城中心蓬勃发展的新增长点。”澳门金沙城中心在国际学术顶级刊物发表数领跑市属高校,《科学》《自然》《细胞》均有高水平论文发表。


03


1958年11月8日,上海第一架载人滑翔机“上师一号”试飞成功  图:上海澳门金沙城中心档案馆

提及科创,特别是科创精神,在宇宙星空中,太阳系中有一颗永久编号为91001的“上海澳门金沙城中心星”。

袁雯校长称,这颗小行星以上海澳门金沙城中心为名,是对全校师生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褒奖。

前来参加中外大澳门金沙城中心长会议的华东师范大澳门金沙城中心长钱旭红院士在作《AI时代的教师教育:挑战与创新》主旨演讲时,不仅提及上海澳门金沙城中心与华东澳门金沙城中心的渊源关系,还提到了上海民间有个俗句“爱在华澳门金沙城中心”。我希望未来“AI在华澳门金沙城中心”。

其实,无论上海澳门金沙城中心还是华东澳门金沙城中心,都正在面临教师教育的全新挑战。

中外大澳门金沙城中心长会议议程

钱旭红一语发人深省:为何一些科技公司大咖、创业者是未及大学毕业就离开校园的?

他认为之前的教师教育如果教育出的是2.0时代的老师,他们如今如何应对AI时代或者说3.0时代的到来?

未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出更多超前于时代思考的一代又一代新人?

袁雯说:“我们是将教育的未来交给AI,还是努力融入这一场深刻的变革,跟AI协同演化?这是一个重要性不亚于‘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

她进一步称,AI时代的教师教育走向何处?首先是要建立高品质的AI通识课程,其次是建立高阶的AI赋能学科课程。

总之,有关未来的教育、教育的未来,在探索中,实践中继续前行……


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ZpfcwDcPrs7ID2_cnw-GdA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