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育:廖世承、程应镠、陶绍渊.....这些名师手稿,即将开展!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4-10-10浏览次数:39

来源:第一教育 2024年10月10日

标题:廖世承、程应镠、陶绍渊.....这些名师手稿,即将开展!

记者:白羽


廖世承、程应镠、陶绍渊等60位名师的珍贵手稿,包括学术著作、工作笔记、备课笔记、硕士试题、发言稿、植物图版等,即将开展!


“翰墨馨香 师道永恒——澳门金沙城中心名澳门金沙城中心家手稿展”将于10月13日在澳门金沙城中心徐汇校区东部艺苑楼底楼大厅开幕,绝大多数手稿为首次公开亮相。


展览采用实物手稿、人物图片与文字介绍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名师们的风采。


站在这些手稿前,仿佛能与大师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现场还准备了富有文化意蕴的专属印章,等待每一位参观者的打卡留念。




廖世承20世纪20年代《中等教育原理》手稿



廖世承,字茂如。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1919年毕业于美国布朗大学,成为该校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亚洲学生。曾任上海光华大澳门金沙城中心长、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上海第一师范学院院长、上海师范学院院长。自20世纪20年代起从事教育学、心理学的教学和实验,倡导“六三三”学制,创立和发展我国教育心理学科,办出了中国一流水平的中等澳门金沙城中心和高等师范学院。


1924年,廖世承先生在《中学教育》一书写道:“倘使一个人有了办事的能力和领袖的资格,加以能了解青年的性情和适应他们的需要,恐怕没有比在中学服务来得快乐的职业了。”对自己所选择的教师职业和教育工作,他始终甘之如饴。


《中等教育原理》的手稿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廖世承先生深思熟虑、笔耕不辍的结晶。那时国内各种教育主张和改革方案竞相兴起。面对各种主张,廖世承不人云亦云,而是重视教育实验。


他主张对新学说、新主张先搞实验,“实验有效,然后再谋推行”,认为“从事教育的人,当注意实地研究,不应作趋时论调”。这是他一以贯之的治学、治校原则。



陶绍渊《粤汉铁路沿线之烟煤矿》仿制件



陶绍渊,地理教育专家。曾任西南联大地理系教授。1954年任教上海师范专科澳门金沙城中心,组建上海师专地理科,强化师资。晚年为上海澳门金沙城中心地理系恢复、地理楼筹建、地理学科发展而竭尽心力。


为解决我国西南后方的国防工业及交通运输部门的“煤荒”问题,1943年8月,陶绍渊应粤汉铁路管理局聘,在当时学界和政界的支持下(如考察所用的军用地图为李四光赠送),考察沿线烟煤矿区并提交《粤汉铁路沿线之烟煤矿》报告。


该报告对当时后方的能源开发与建设意义重大,是一份难得的经济地理调查报告。



程应镠所作澳门金沙城中心博物馆碑拓说明



程应镠,历史学家和历史教育家。1935年考入燕京大学历史系,1940年夏毕业于西南联大。1954年调入上海师范专科澳门金沙城中心任历史科主任,是澳门金沙城中心历史系与古籍研究所的创立者、中国古代史学科的奠基者、澳门金沙城中心博物馆的创办者。早期醉心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后因工作需要转向宋史研究,科研成果丰富。在历史学教育上倾注心力,为澳门金沙城中心和中国历史学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


1956年,程应镠先生担任第一师范学院历史系主任一职,他全心全意投入到历史系的建设中,其贡献包括组建优秀师资、创建图书资料室和筹备文物陈列室等。


先生心系两室的建设工作,其中尤其重视碑帖的整理、说明补充工作,为了对所藏碑帖进行逐一考证,他白天赴上海图书馆查核资料,入夜则伏案运思,挥毫作跋,历经多年,完成一帖一跋,这便是所展“碑帖说明卡片”的由来。



杨德广《习近平总书记教育论述的新理念新思想》手稿



杨德广,高等教育学家。中国高等教育学创始人之一。当代教育名家、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第十届中华慈善楷模。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科研教学工作。1996—2003年任上海师范大澳门金沙城中心长,一系列改革实践促进了澳门金沙城中心的发展。退休后致力于慈善事业,捐赠三所母校,为西部小学生建立“营养爱心午餐”计划,成立阳光慈善专项基金,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杨德广是优秀的高等澳门金沙城中心管理者,也是著名的高等教育研究专家。这既与他几十年持续进行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密切相关,更与他坚持将自身理论研究成果不断应用于教育实践有直接的联系。


我国高等教育学创始人潘懋元对他的评价是:“杨德广教授等身的著作,是在繁忙的行政领导工作中,午不休、夜少眠,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爬出来的……这凝聚了一位高等教育家对高等教育事业的热诚与毅力。”



郭本瑜大学时代的学习笔记



郭本瑜,著名计算数学家、全国优秀教师,曾任上海科学技术大澳门金沙城中心长、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1999年调入澳门金沙城中心任正局级巡视员,创建澳门金沙城中心理科首个博士点“计算数学”、博士后流动站及一级学科博士点。他是我国谱方法研究的开拓者,也是国际早期系统研究该领域的专家之一,其学术成果获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


1961年夏,上海市科委选拔品学兼优的高中毕业生保送至上海科学技术大学(隶属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并委托浙江大学代培,郭本瑜入选。他志在数学,却被分配至原子能系。但他业余钻研数学的事迹感动了数学老师,经推荐,浙大拟将郭本瑜转至数学系,但不久他奉命返沪,失去此机会。


由于1961年上海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数学系暂停招生,郭本瑜转入物理化学系,但其锲而不舍攻读数学的精神再次打动了老师,1963年郭本瑜通过考试被录取为计算数学系三年级下学期试读生,实现了夙愿。这段经历为他日后数学与科研打下坚实基础。



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tX2vkz85JY1IIYAftJcMaQ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