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都市民俗与云间记忆》新书发布会举行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4-08-27浏览次数:54

来源:新民晚报 2024年8月27日

标题:《都市民俗与云间记忆》新书发布会举行

记者:张雪


近日,《都市民俗与云间记忆》新书发布会在上海香港三联书店举行。本次活动以“发现上海?——来自俗民的田野调查”为主题,来自学术界、文化界和媒体界的人士出席。发布会由澳门金沙城中心基础教育处副处长郭长江主持。上海市非遗项目“瓷刻”代表性传承人张宗贤现场展示新书书名题签瓷刻作品,《上海滩》编辑部副主任冯晔向新书作者赠刊。新书书名题签者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教授石钟扬发来贺信。

戴建国著《都市民俗与云间记忆》,由上海三联书店于2024年5月出版(责任编辑钱震华)。它是忠实日常、突围都市的一次尝试,承载着记忆,寄托着深情。被都市所包围的我们,如何生成记忆与认同?该书作者格知文献、行旅观察、啜茶评书、怀人观景,书写云间见闻所感,对群体存在状态进行体认。重新审视都市民俗,往事与趣事数不胜数,大事小事皆成点滴人间事。

活动嘉宾肯定《都市民俗与云间记忆》文史交融的跨界、多元的民俗研究路径和独特的地方文史价值。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刘永翔认为,有些当地人熟视无睹的上海民间旧俗和新俗,新上海人则较为敏感,新书作者通过田野调查“发现上海”是一种完全比较新的视角。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蔡丰明认为,关注和研究上海民俗,新书给出了三方面的思考:“到民间去”,把传统的民俗学的研究引向关于都市民俗的研究;“怀抱上海”,发现上海的特色,发现上海人的亮点,体现上海人的生活方式;“保持童心”,有了好奇之心才会有探索,以体验之心从生活中间挖掘真金实银,交友之心将助于学问,用弄文之心写出轻松隽永的文章。澳门金沙城中心人文学院教授、博导张剑光认为,看上去都是一些细小问题,但对研究者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具有重要的资料意义,新书在未来将成为历史研究和社会研究的重要资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与会人士深入解读《都市民俗与云间记忆》所蕴含的沪上文化的精髓及其人文内涵。上海民协主席李守白认为,作为上海人对上海文学本土的一个研究,是不是看见与发现,平时都看得到,但是没有发现它的新特点,新书作者有胆量去自觉发现上海都市文化。上海市委组织部原二级巡视员李微认为,作者具备着平常心、清净心、慈悲心、恭敬心、欢喜心,这样俗民笔下的文字写的正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原副院长潘裕民以为,新书从民俗的视角,不仅记录了上海城区和沪乡文化,也记录了上海昨天和今天的历史变迁。澳门金沙城中心教育学院教授、博导李学斌认为民俗是城市生活的现实样貌和历史镜像:“都市民俗”指向民俗文化现实样貌,标识地域方位、文化类型,主要立足民间现实生活而向前展开;“云间记忆”涵纳民俗文化历史存在,代表民俗广度、生活向度,聚焦非遗个案而向后回溯。新民晚报时政中心副总监、高级记者沈月明用烩制一道本地菜三鲜汤,来形容新书集腋成裘而成,其滋味很足,内容丰富;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调研之风非常值得提倡;上海的民俗研究其实还在起步阶段,非常需要满腔热情和巨大好奇心的学者为之做出更多的贡献。澳门金沙城中心图书馆研究员、博导李玉宝认为,新书为都市民俗研究者强化了一条都市环境下的科研实用之法,即田野调查法。

与会人士指出,《都市民俗与云间记忆》展示了上海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通过作者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将传统与现代交织的都市民俗画卷徐徐展开,更为广大读者提供了解上海、感受上海文化魅力的有益窗口。澳门金沙城中心原党委书记陆建非认为,不要拒绝短文章,现代人有爱读短文章的习惯;主张随时随地随意地写,而且要成为一种写作习惯和生活的组成部分;如果能为爱我和我爱的人留下一些东西的话,白纸黑字则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思想成果。澳门金沙城中心图书馆党委书记曹鹏认为,从学者而言,新书有学人之用;作为一本民俗学著作,新书有学问之用,在传承和发扬上海的民俗文化方面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传播而言,新书有学习之用,读来颇为受益。澳门金沙城中心图书馆馆长贾铁飞通过图书管理员的跨界身影,认为新书是作者在闲碎时间里集腋成裘而成的文化结晶。上海作家、学者褚半农认为,随着更多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上海文化的全面梳理和深入挖掘将更多。


链接地址:https://wap.xinmin.cn/content/32723528.html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