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报:把“创新主体”引入“学术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11-11浏览次数:2436


        本报讯(记者 吴苡婷)南通市汉瑞实业有限公司的喻红忠董事长上午听完第一届全国精细化工催化会议的学术报告,下午就和上海澳门金沙城中心化学系的教师开始了产学研对接的洽谈。他告诉记者,这种由高校与企业联合承办学术会议,邀请诸多企业参加全国学术会议的模式,效果真不错!

        邀请大批企业参会,是近期在澳门金沙城中心开幕的第一届全国精细化工催化会议尝试的一种产学研对接模式。据主办方介绍,本次参与大会的企业共有20多家,企业界与学术界代表比例达到三分之一以上,大会主题报告来自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各占一半。

        本次大会主席、澳门金沙城中心李和兴教授告诉记者,“本次会议效果非常明显,在报告现场,企业界和学术界针对感兴趣的问题相互提问,会后相关代表进行沟通和联系,不仅拓展了双方的思路,而且对促进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精细化工是依靠化工产品的深加工,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一般来说,涉及医药、农药、合成染料、有机颜料、涂料、香料与香精、化妆品与盥洗卫生品、肥皂与合成洗涤剂等40多个行业和门类,与社会经济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当前,大规模、集成化化工生产日趋规范,但精细化工由于品种极其繁多、规模和技术含量千差万别,因此,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资源合理利用、节能减排以及环境环境保护构成了严峻的考验,而精细化工生产中90%以上的化学反应是通过催化剂实现的,因此实现高效清洁精细化工生产的关键是催化剂,这是召开此次全国精细化工催化会议的初衷。

        谈起尝试这种产学研对接模式的意图,李和兴教授坦言,过去,高校与产业界虽然有联系,但是总体上是隔离的,科研人员想法是把握科学前沿,企业的目的是盈利。高校科研人员关上门自弹自唱做科研,与企业关系也往往是私人关系多。企业找高校找不到位,求不到合适的科研人员帮助企业促进生产。而高校找企业想促进项目转化,也往往存在盲目性,急于求成,效果不好。而把学术会议作为企业和学术界合作交流的平台,将两者置于对等的地位,自由选择,互相配对,高校的科研人员有了自己的横向项目,企业解决了实际的问题,确实达到优势互补和双赢的目标。

        细数一下此次会议的成果,也让人比较欣慰,短短三天,不仅听取了数十个报告,而且促成了许多产学研合作项目。

        “这不仅有利于推动我国在精细化工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方面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借这种会议模式,给研究生、本科生们创造一个创新的氛围,让他们在学生时代就能接受和理解科研与企业相关联的双赢发展模式。”李和兴说。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