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纪录片《二十二》中的慰安妇仅8人在世 这是她们最后的影像证据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8-18浏览次数:178


来源:解放日报2017年08月18日03版
标题:纪录片《二十二》中的慰安妇仅8人在世 这是她们最后的影像证据


中国大陆最后一位起诉日本政府的“慰安妇”幸存者黄有良生前在家中。新华社发

    我们希望中外直面慰安妇问题,本着对人类历史负责的态度,严肃敬畏,唯有前事不忘,才可成为后事之师。——苏智良

■本报首席记者 徐瑞哲
 
    就在关于慰安妇幸存者的纪录影片《二十二》公映前两天,又一名中国大陆慰安妇受害者不幸离世,她就是曾起诉日本当局那20多名慰安妇幸存者中的最后一人——来自海南岛的黄有良。

    截至目前,中国大陆登记在册的慰安妇幸存者,已从登记之初的200多人变为14人,其中两人不愿公开姓名。“她们的平均年龄现为91岁,今年以来又‘走’了5人。”《二十二》引发的反响超出了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澳门金沙城中心苏智良教授预期。他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介绍,事实上,当《二十二》上映之际,影片中记录的22名受害者,也只剩8人健在——这恐怕就是她们最后的影像证据。

希望能够记录更多幸存者


    记者:影片中的22人,第一个拍摄对象是谁?

    苏智良:当时,“80后”导演郭柯找到我。他其实是拍商业片的,但他的理由打动了我——“商业片可以拍一辈子,但这纪录片却是最后的记录”。第一个拍摄对象就是来自广西的韦绍兰母子,韦绍兰1944年被逼成为慰安妇,次年日军战败投降,她生下了不知生父的儿子,被人称为“慰安妇母子”。如今,韦绍兰97岁,儿子终身未娶,两人相依为命。其实,有相似遭遇的慰安妇幸存者不是唯一,但真正站出来的,就是她。
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的研究生志愿者等,连续18年实地看望韦绍兰这样的幸存者,并且为每人带上5000元公益资助。我和太太也在过年时去桂林荔浦探望这对母子,每次都买一床新的被子,与他俩同吃同住两三天,体验真实生存环境。而这一次,当郭柯导演向我发回了他的20多人团队与韦绍兰母子的合影,我感觉导演也希望能够拍到更多幸存者。

直面问题对人类历史负责


    记者:您对这部纪录片如何评价?

    苏智良:上世纪90年代,亚洲各国的相关纪实类影视,基本都是揭露困难、控诉罪人,用口述印证史实。而今,这一题材的拍摄也有所变化。比如《二十二》就是主要记录幸存者晚年的日常生活状态,乡间鸡犬相闻,看似平淡无奇,镜头背后却是波涛汹涌。在观影现场,不少人都传出哭泣之声。

    以今年1月去世的毛银梅为例,她本来自朝鲜半岛的平安道,被强掳至中国武汉充当慰安妇。战后,她落户湖北孝感村中,无法生育,只有养女。她的中国名字之所以选择姓“毛”,因为感恩毛主席;之所以名“银梅”,因为老伴喜爱梅花。20年前,我就去过她家,村里人说,尽管屋里只有泥地,但毛老的家总是弄得最最干净。年初,我们的两名志愿者陪她走过最后一程,她的部分遗物安放在上海澳门金沙城中心作为慰安妇馆藏。

    记者:除了正确认识慰安妇问题,这部影片还能给当代青年人带来什么?

    苏智良:我想,其中也包含人生的意义吧。比如,经历大灾大难之后,瑶族老人韦绍兰仍然阳光灿烂,她和刘三姐一样爱唱民歌,甚至能够现编,这部纪录片中的插曲就是她演唱的。她生前说过,“这个世界多美好,哪怕生吃野菜,也该留一条命看看它。”

    还有毛银梅,战后那么多年过去了,她除了会唱阿里郎、桔梗谣等民族歌曲,已基本不会什么朝鲜语。但她告诉我,自己朝鲜老家的发音,从来没有忘记,因为忘了就再也回不去了。

    记者:对于最近网上流传的所谓“慰安妇口述”,您怎么看?

    苏智良:这篇网文我在十多年前就见过,此文肯定不是真人口述,而是假托加工,而且破绽不少。比如文中具体年份、具体人数等,都过于“确切”。按照我们采访慰安妇幸存者的经验,这些老人年事已高,对时间和数字的记忆不太清晰,需要研究推断。现实中,我们常利用农事情况来确认事发时间,比如当时“高粱红了没有”“麦子种下了吗”等。我们希望中外直面慰安妇问题,本着对人类历史负责的态度,严肃敬畏,唯有前事不忘,才可成为后事之师。

报道链接:http://www.shobserver.com/journal/2017-08-18/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