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师德与公民道德建设高端研讨会暨澳门金沙城中心伦理学学科建设20周年座谈会在澳门金沙城中心举行

发布者:新闻中心作者:发布时间:2019-12-27浏览次数:2622


  

12月25日上午,“新时代师德与公民道德建设高端研讨会暨澳门金沙城中心伦理学学科建设20周年座谈会”在澳门金沙城中心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专业委员会、上海市伦理学会、澳门金沙城中心哲法学院、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澳门金沙城中心道德文明与宗教文化中心、《解放日报》社合作举办。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澳门金沙城中心、上海大学、上海市委党校、上海社会主义学院、《解放日报》社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30多人与会,围绕会议主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学术研讨与交流。

会议的第一阶段以“回顾、感恩与展望——纪念澳门金沙城中心伦理学学科建设20周年”为主题,由澳门金沙城中心哲学与法政学院哲学系主任张自慧教授主持。她介绍指出,1998年设立、1999年招生的伦理学学科硕士点是上师哲学系获批的第一个硕士点,当时王正平教授与周中之教授、高慧珠教授等前辈勠力同心,为伦理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之基。同时,依靠哲学系李申教授带头的中国哲学团队、方光锠教授带头的宗教学团队的共同努力,在陈卫平教授率领下于2010年获批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近年来,哲学高原学科在陈泽环教授领导下,实力不断提升,在今年的全国软科学排名中,上澳门金沙城中心哲学学科排名17位,达到了前13%的段位。目前上澳门金沙城中心伦理学的学术影响力也不断提升,王正平、晏辉、陈泽环、周中之等教授的学术影响力排名在全国名列前茅。以王正平教授为会长的中国教育伦理学学会已召开七届全国性年会,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作为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师德建设的重要智库,王老师创建的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不仅是全国首家师德研究与评价机构,而且还开通了全国首家师德师风专题网站——“师道网”,很好地凸显了上澳门金沙城中心伦理学的应用特色。

澳门金沙城中心哲法学院院长蒋传光教授在会议致辞中指出,哲学与法政学院是一个多学科并存,以应用文科为主的学院。学院现有五个一级学科。其中哲学学科是学术水平最高,综合实力最为雄厚的学科。哲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7个,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伦理学、外国哲学、美学、宗教学、科技哲学;设有哲学博士后流动站。经过长期的努力,哲学学科已经建立起中国哲学、宗教学、伦理学等一些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学科。目前哲学学科是上海市高原I类建设学科,2012年进入上海市一流学科建设行列。中国哲学是上海市重点学科,宗教学是上海市教委高水平特色学科。近年来,哲学专业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2019年,本科专业成功申报教育部本科教学“双万计划”,在2019年软科学排名中,位次较去年又有提升。伦理学是哲学专业的优势和特色的学科。20年筚路蓝缕,学科建设成就斐然。在学科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伦理学学科排名、学科影响力不断提升。学科带头人王正平教授是国内应用伦理学最早的开拓者之一,其在教育伦理学、环境伦理学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面的研究居于全国领先地位,他还创建了全国首个“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陈泽环教授是国内伦理学界的知名学者,其对阿尔贝特·施韦泽思想的研究位居国内之首,其生命伦理学、民族复兴与伦理学的文明根底研究在学界获得良好声誉。晏辉教授在伦理学基础理论、公民伦理、公共管理伦理学等领域成果丰硕,是国内经济伦理学、家庭伦理学等领域的知名学者。张自慧教授在礼文化与中国传统伦理领域有自己的建树,出版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论著。衷心祝愿澳门金沙城中心的伦理学学科乃至哲学学科,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不断追踪学术前沿问题,追求卓越,追求一流,努力形成自己的学术特色和学术品牌,把澳门金沙城中心的伦理学学科,澳门金沙城中心的哲学学科,打造成全国的学术重镇。  

澳门金沙城中心伦理学学科创点人王正平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回望20年来走过的路,我们难忘澳门金沙城中心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难忘上海和全国伦理学众多专家的真诚厚爱与帮助,难忘我们团队前辈魏道履教授等人的艰苦开拓,难忘澳门金沙城中心伦理学同仁的和衷共济、风雨同舟,老中青几代人的共同奋斗。自己作为从事伦理学,特别是应用伦理学研究38年的教师,对善与美的不息追求,是内在精神动力。今天,希望自己继续和学生、教师团队和专业一起成长。因为自己深深地爱着教育,深深地爱着知识,深深地爱着教师,深深地爱着真理,深深地爱着我们的祖国。当下之世,利益冲突,价值多元,道德常常处于无奈与脆弱。但是,我们依旧深信,道德的价值,善良的重要。我们我们中华民族已经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振兴的伟大的新时代,伦理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应当肩负时代责任,砥砺前行。  

毕业学生代表周治华副教授代表所有伦理学学科毕业的、在读的所有学生,向伦理学点20年来传道授业、薪火相传的老师们表达最诚挚的感激之情。他指出老师作为造船人,用一次次的扬帆起航承载着学生们的梦想,把学生们送往更广阔的天地,并且相信澳门金沙城中心伦理学学科点的建设会越来越好。  

澳门金沙城中心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昌来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伦理学是澳门金沙城中心学科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学科。随着社会发展,进行伦理道德价值导向显得尤其重要。比如“网络暴力”的凸显,就有必要研究“语言理学”。学科建设中既要看到历史,又要看到未来,要把二者结合起来。澳门金沙城中心研究生院将根据伦理学学科发展的实际需要给予积极支持。  

复旦大学高国希教授代表上海市伦理学会在会上致辞,充分肯定了澳门金沙城中心伦理学学科点的各位专家教授为拓展上海和全国伦理学研究做出的突出贡献。

《解放日报》社党委副书记周智强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多年来澳门金沙城中心的伦理学学科建设在学界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特别是环境伦理学、教育伦理学、劳动伦理问题研究等领域,走在全国的前面。希望学科点的专家教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教育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解放日报》作为重要的主流媒体,将为传播学界优秀学术成果和科研成果的社会化转化做出积极努力。

  

澳门金沙城中心副校长陈恒教授在会议致辞,对20多年来澳门金沙城中心哲学学科和伦伦理学学科取得的突出贡献的专家教授表示感谢,向各兄弟院校和单位对澳门金沙城中心学科建设的大力支持表示的感谢。伦理学学科建设对推进新时代的公民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提应当培养更多的新时代所需要的优秀人才。诚恳希望中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作为澳门金沙城中心哲学学科的现有三个亮点变得更亮,同时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等学科有更好的发展,努力资政育人,服务社会,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努力进取。  

本次会议的第二阶段为新时代师德与公民道德建设高端学术会议研讨阶段,由澳门金沙城中心期刊社社长何云峰教授主持。全体与会专家围绕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2001年《纲要》的继承、发展与超越”“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师德师风建设对全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对我国伦理学学科发展提出哪些新的要求?”三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理论研讨、思辨和探究。这一阶段各位专家各抒己见,会议气氛真挚而热烈。  

澳门金沙城中心哲学高原建设负责人陈泽环教授指出,自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到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国的公民道德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新世纪头十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上,2010年代的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中国社会的道德领域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新世纪的道德进步为把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推进到一个新高度创造了必要的前提,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了条件。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吴新文教授指出,用公民道德建设引领和统辖五大文明建设,既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理想的引领作用,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宣传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宣传教育,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为公民道德建设赋予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同时又要划定社会主义道德底线,坚持道德底线不可触碰,对突破底线者进行严肃惩戒。在明确理想和确保底线的基础上,激发公民道德养成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推动公民道德建设良性发展。弘扬理想、坚守底线,拓宽道德建设的领域和空间,构成了《纲要》的一大鲜明特色。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所副所长卜玉华教授在会议中指出,理解新纲要的精神实质要把握“三个读懂”:读懂时代,现代性意义下的公民道德建设,要承认人的主体性和独立精神现代性与中国传统的文化脉络关系,现代性不是简单地对传统的摒弃,它需要发扬传统文化优质的、能够养人之现代德性的养料;读懂中国,回到中华文明的意义上来定位和养育我们的德性,以百年来现代性进程中形成共识、并具有未来前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来共同滋养我们的德性、读懂教育,教师仅仅是爱学生是不充分的,还需要承认学生的主体性,要有意识地在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个人与自我等新的伦理关系及秩序下培养公民的道德品质。  

上海澳门金沙城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教授认为,公民道德建设需要直面现代社会的伦理-道德问题,这就是现代社会伦理-道德悖论问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加之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影响,现代社会伦理与道德之间的传统平衡与张力被打破,出现了伦理-道德的断裂、倒错、矛盾、悖论以及碎片化的时代“症候”,即“无伦理的道德”与“无道德的伦理”的吊诡性悖论。聚焦时变,透过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探究“脱节的时代”这些悖论现象的表象及成因,既可以为敷设反映现时代精神的伦理-道德共识,实现伦理-道德合理张力之复归找到可能的突破口,也是伦理学应有的学术担当以及发挥自身应有的实践功能的基本进路。  

上海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姚俭建教授认为,2019年《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中国方案”的“四梁八柱”完善定型,而且对包括师德建设在内的公民道德建设如何将制度层面的公民道德规范转化为国家治理层面的伦理效能提出了新的课题。当代中国的公民道德建设面临着两大“时代之问”: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民道德体系如何完善定型;二是如何解决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公民道德转型的问题。需要从重视澳门金沙城中心师德建设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示范和引领功能,优化澳门金沙城中心师德建设与整个公民道德建设协调并进的社会化机制和探索公民道德建设中的治理新路径,弥补澳门金沙城中心师德建设中的“治理短板”这三个方面来准确把握澳门金沙城中心师德建设与公民道德建设之间的协调性和整合性,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中国方案”实施,进一步提升道德在国家治理进程中的重要效能。  

澳门金沙城中心哲法学院高慧珠教授在会议上指出,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有实现了法治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关于德育的话语体系超越了传统德育思路,具有鲜明的当代特征;更适应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提出了道德建设要加强法律制度保障,在道德建设中突出了制度建设与制度保障这三大特点,并认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  

澳门金沙城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周中之教授在会议中指出,教育部等七部门在“关于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尊重规律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原则,而“注重高位引领与底线要求结合”是这一原则的必然要求。在教师职业活动中,尊重规律意味着: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教师成长发展的规律,尊重师德师风建设的规律。要搞好师德师风建设必须突出典型树德,用榜样的力量,发挥“高位引领”的作用,同时要强化教师的法治和纪律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守师德底线。最近,全国有的高校出现了严重违反师德的事件,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必须坚决地采取措施,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维护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亚月副教授在会议上提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具体内容中,高度强调实施环节,从贯穿澳门金沙城中心教育全过程到用良好家教家风涵育道德品行,从以先进模范引领道德风到以正确舆论营造良好道德环境,以及用优秀文艺作品陶冶道德情操等,《实施纲要》从七个重要方面妥善设计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的具体路径,并高度重视推动道德实践的养成,这是其较之于之前公民道德建设纲领的显著优点。  

澳门金沙城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苏令银副教授指出,《新纲要》根据新时代新特点,在思维方式、策略选择等诸多方面,在坚持上述“守正”内容的同时,又在诸多方面实现了开拓创新,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大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力点,深刻体现了新时代的新要求和新特征。二是《新纲要》对道德建设的法治法规保障和夯实基层实践基础给予了高度关注。三是《新纲要》对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公民个体在道德建设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予了高度关注。  

澳门金沙城中心哲法学院哲学系主任张自慧教授认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篇提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今天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特别是要凝练出中华文明的“魂”,助力新时代的道德建设。同时,要厘清“礼”的本质,它不仅强调合理的等差,更重视“时中”与“合宜”,反对走极端,惟有做到“礼以制中”,方能“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澳门金沙城中心哲法学院张永超副教授在会议上提出,伦理学的学科建设当避免两个倾向:道德化和独断论。第一,伦理学研究道德现象,但是与“道德教化”各有分工,泾渭分明。第二、伦理学侧重理性论证,因此要逐渐告别“独断论”倾向和自说自话局面。  

澳门金沙城中心哲法学院黄素珍讲师认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从新时代的背景出发,体现现代性的问题,要区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不同主体所提出的要求,目前“文化认同”的渠道不够,要认识到不同领域的规范和边界。  

会议的第三阶段,澳门金沙城中心道德文明与宗教文化中心主任晏辉教授对整场会议进行了总结发言。他认为,我们应当加强伦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包括什么是德性论,什么是规范论,进行学术的积累,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道德理论有所关注。他认为应用伦理学分为“人和自然”“人与人”“人和自己”这三部分,要对每一部分都进行深入研究与拓展。在当代的社会条件下,出现了一系列类似于形式主义泛滥的问题,在讨论“制度”之前要对“什么是制度”的前提进行论证,前提论证要牢固,要多要求自己,少要求别人。并提出了当前伦理学研究要避免四个分离现象,即“道德与规范的分离”“行动者与责任者的分离”“言说者与实践者的分离”“德性与幸福的分离”,要深化理论研究的前提意义与实践导向。

  

(供稿、摄影: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    作者:李文静   摄影:刘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