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下午,《非遗传承研究》集刊2019年工作年会暨《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读本》首发式在长宁民俗文化中心举行。澳门金沙城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主任、《非遗传承研究》集刊编委会主任、主编陆建非,上海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王耀东,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遗处主任科员张昕,上海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高春明,上海市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张黎明,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守白,上海市长宁民俗文化中心副主任周亮,澳门金沙城中心影视传媒学院院长、《非遗传承研究》集刊常务副理事长赵炳翔,澳门金沙城中心社会科学管理处处长董丽敏,澳门金沙城中心期刊社社长何云峰,澳门金沙城中心基础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施斌,上海市社会科学院民俗与非遗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蔡丰明,澳门金沙城中心影视传媒学院副院长张华,澳门金沙城中心影视传媒学院教授翁敏华、上海德缘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伟德等40余位领导和专家学者出席年会暨首发式。
会上,陆建非通报了《非遗传承研究》集刊2019年工作和2020年计划。2019年内刊《非遗传承研究》由季刊改为半年刊,如期出版2期。内刊延续原来刊物特点,在“传承”上特别下功夫,注重如何传承,更多地关注传承项目、传承方式、传承人等,受到非遗单位和中小学的欢迎。升级出版的《非遗传承研究》集刊(季刊),出版4期。集刊侧重“研究”,学术性显著,共发文76篇,每期约19篇,在栏目设置、学术规范、作者影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等方面下功夫,得到非遗学界认可。刊物强化宣传力度,引入多元平台,在微信公众号上推送宣传,进入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成为超星学术期刊“域出版”来源期刊。除了有作者投稿,还采取定向约稿、参会索稿、同行荐稿、应景组稿等方式,大力拓展稿源,确保文章既契合国家有关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大政方针,也集聚了专家学者以及专业工作者的真知灼见。陆建非表示,在2020年中刊物将致力于把握办刊方向、全力彰显特色、拓展读者群体。
赵炳翔汇报了2019年理事会工作,祝贺《非遗传承研究》集刊,感谢默默无闻的编辑工作者和背后支持的专家学者以及方方面面的领导;祝贺澳门金沙城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新推出的《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读本》,认为读本在2020年上海市教委实施的5+X教育体系中将发挥作用。届时,所有的中小学必须要有5(舞蹈、合唱、器乐、美术、戏剧)中的1,X将给非遗提供政策上的机遇。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读本》主编陆建非和上海教育出版社责任编辑姚欢远介绍读本。2016年澳门金沙城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受上海市教卫党委宣传处委托,开始编撰读本。历时3年,推出一本融权威性、社会性、可读性于一体的非遗基础知识读物,成为上海市重点图书。读本分为知识篇、场域篇、项目篇、人物篇,意在创设“文教结合”的有效载体,大力推进非遗进校园,促进中小学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读本》首发式上,陆建非和王耀东向上海市中国中学、上海市行知中学、上海市长宁民俗文化中心赠送读本。
围绕着《非遗传承研究》集刊编辑工作以及《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读本》后续宣传和推送工作,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畅所欲言,献计献策。增爱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非遗传承研究》理事长胡锦星在外地出差,特地发来贺信,并对各位理事为刊物所作的努力和贡献表示感谢,他提出随着刊物影响力的提升,可以组织开展各类非遗活动,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特别要注重调动年轻人的积极性,推进非遗传承和传播。施斌表示,愿意发挥扩大、延伸、扩展的功能,宣传和推进集刊和读本进校园。张黎明提出,利用好新技术新媒体,使用好微信公众号扩大集刊的影响力和受众面;加强与新华书店的合作,推动读本的发行工作。高春明指出,办刊上保持刊物的鲜明特色,往研究智库的方向发展;在“一校一品”建设中,读本将有用武之地,适当考虑慕课的新手段。蔡丰明提出,如何使这份非遗刊物打造成为上海甚至全国非遗领域标杆性的刊物上,尤其要在“传承研究”上集中用力,如关注传承人的分类、潜在的传承人群体、传承的普及;加强非遗前沿的问题,探索非遗保护的中国模式,思考非遗创新性地转化以及传统工艺的振兴融入生活,让年轻人接纳;避免非遗研究的碎片化,关注非遗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加强有代表性的个案研究。在读本方面,蔡丰明建议重视反馈机制,如开展读书会、学习会,使非遗深入人心。李守白认为,非遗与时尚完全可以结合,城市非遗为城市服务,为国际都市建设服务;用非遗载体进行文创,关注当下,要有一个团队,线上线下的互动;非遗对外输出要有标准化术语。刘伟德主张,在非遗领域中需客观认定,有所取舍;大国经济要重视文化,做好对外传播;运用好电子媒体,收获更大的受众,同时也对刊物加压,以期提升品牌。张华通过教育部设在澳门金沙城中心的顾绣基地的工作开展,提出师承顾绣、数字顾绣、学术顾绣的思路,对基地今后工作以及如何与刊物和读本互动提出了具体设想。翁敏华结合顾绣教学经历,提出编织顾绣可成为年轻人的“手机”,年轻人有兴趣、有能力进行非遗认可、非遗创作、非遗消费。董丽敏指出,组合成果形成非遗方阵,集刊定位更加精准,特别关注非遗生产性保护和非遗传承融入年轻人中获得更广阔的空间。张昕高度肯定了非遗传承研究刊物和非遗学生读本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特别是读本中的“场域篇”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了一张感受上海底色文化的导览图。她建议研究中心开发的“非遗传承研究”公众号还需发挥更大辐射力。王耀东在总结中表示,上海教育出版社将继续做好编辑出版对接工作,强化宣传和推介,为非遗传承和传播的有效性作出更大努力。
在此次会议上,澳门金沙城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还为2020年度五位特约研究员颁发了聘书。
(供稿、摄影:澳门金沙城中心中国非遗传承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