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两周时间就能开发出一个手机移动应用模型?
大学生可以自行设计校园手机移动应用?
零基础、非专业也可以学习HTML5?
……
这些问题是澳门金沙城中心2016创新夏令营报名开始咨询的最多的问题,而真正回答这些问题的也是夏令营的学员们。从6月27日起,短短的两周时间内,学生们组建了六个研发小组,开发了“丢失校园卡找寻”、“校园旅行团”、“培养方案查询”、“校园讲座查询”、“校园美食人气榜”、“互动校园地图”等应用模型,用“微创新”的方式来制作“轻应用”。不久以后,一些学生自主研发的、成熟的应用开发,也将在“加油澳门金沙城中心”APP等网络平台上线。
创新是时代的节奏
“我们之前在课程中做的主要是PC端的开发,没有接触过移动端,因而选择来这里做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索。”来自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2013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汪洁希望创新夏令营这样有趣的课外实践可以更多一些,后续还可以形成包括后端的开发,移动的开发,数据处理,图像处理,app的开发等一系列课程。“这次的创新夏令营是对我专业所学知识有效的补充和切身的实践,学习需要自己不断的探索与挖掘,接下来我也会通过W3C、慕课网等资源进行自学。”
目前,互联网+时代到来,“转型红利”期的第一个热门职业会是“互联网+技术”。由于社会及行业的需要,会催生大量能在相关领域创新的专业技术从业者,政府及企业也需要更多懂“互联网+”的人才。澳门金沙城中心将进一步通过开展“创新创业夏令营”的方式在第二课堂引入更多“互联网+”技术课程,满足人才发展的创新需求。
兴趣是创新的动力
“事实上,我们从来都不缺乏创新,很多时候缺乏的是热情——是否有意愿去探索的热情,而热情又源于兴趣。我们因兴趣而相聚在了今年的创新夏令营,希望今后,团队成员们无论是否为相关专业出身,都能够继续保有这份热情,尝试组建自己的工作室,秉着‘上下求索’的精神,利用好‘加油澳门金沙城中心’开发端口、易班应用快搭等平台,根据大学生的使用偏好研发和上线校园手机应用,为同学们提供数据服务。”来自哲学与法政学院2015级人力资源管理的陈培钧同学出于兴趣爱好选择了报名参加,虽然非专业、零基础,但对于未知领域的新知识却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创新夏令营他还结识了志同道合的“青春合伙人”。
创新靠的不单是天赋,也需要技能,跟其他技能一样,只要有兴趣,任何人都能通过学习去实现创新。从70后到90后,每一代人眼中的互联网是不同的,最大的不同点在与定位和用法:70后,定位是节约时间,用来搜集信息;80后,定位是社交平台,用来吐露信息;90后,定位是自我延伸,用来创造信息。兴趣是产生注意的基础,是求知的动力。现在要实现创新的第一步就是要激发创新活力,让更多的95后大学生们能因兴趣动起来。
创新基于团队协作
创新经常被误解。许多人认为创新只是极少数领袖人物的天赋才能,而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忽视了很多潜在的创新资源,创新不仅仅是一个的创意,更是一种系统机制。只有当创意能转化为能显著改善效果的系统时,才能称之为创新。在创新系统中包括创造、推进、改进、执行四个步骤及相应的主导角色。因为需求的不同,就决定了一个人不可能在四个阶段的流程中都出类拔萃,这就意味着创意要获得成功,就要基于团队协作。
“夏令营中感触最深的就是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应用开发的经历,创新不是单打独斗,两个星期的共同相处,和小伙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锻炼了我们每个人的团队意识,开发应用的每个阶段都有许多工作我们都无法独立完成,要完成一项复杂的任务,必须讲团队的分工协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通过彼此的学习和共同的探索,我们可以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2015级电子信息类的张欣同学计划成立移动应用开发方面的创新社团,聚集更多有想法、有技术、有兴趣的同学,一起来创新。
创新夏令营虽然告一段落了,但学生们的创新之路才刚刚起步。未来,依托互联网+创业大赛等平台,澳门金沙城中心将进一步研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大力度培育产生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大学生更多参与互联网与教育、医疗、社区等深度融合的公共服务创新。
(供稿、摄影:校团委 编辑: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