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头版头条) 2025年5月7日
标题: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记者:查建国 陈炼
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来到位于徐汇区的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调研,同正在参加“下一代智能体的自主进化”主题沙龙的青年创新人才亲切交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上海承担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要抢抓机遇,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他勉励现场的青年创新人才,要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增强国之能,把个人奋斗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跑好历史的接力棒,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宽广舞台上绽放绚丽的青春光彩。
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上海学术界引发热烈反响,激励着上海继续写好人工智能这篇大文章,更好探索自身特色发展路径,发挥青年人才优势,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技术迈向更高水平、实现更广应用、创造更强动能。
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模速空间”是上海市打造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专业孵化和加速平台,已入驻企业100余家。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充分展现了对上海科技创新一以贯之的殷切期望,赋予了上海光荣使命和信任重托,以科技创新赢得未来发展新优势,为学术界业界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提供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当前,上海正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亟须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引领,立足自身优势,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干春晖表示,上海需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要吸引和集聚全球高端创新人才和资源,搭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要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上海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国家战略精准对接方面形成了诸多有益实践。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委会委员高奇琦提出,“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等的出现,吸引了众多战略科技力量入驻,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生态,努力为国家战略中的科技创新策源提供支撑。这种物理空间集聚与科技创新的紧密融合,促进了企业间的合作和资源共享,体现了“全局谋划”理念。另外,上海在金融、制造、医疗等重点领域的示范,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一些可复制的经验,这凸显了“协同发展”重要理念。
“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上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科研处处长李猛表示,上海通过链接国内大模型领域最前沿企业和机构,使分散于不同企业和机构的优势资源互通有无、相互促进,形成了徐汇滨江深耕大模型、临港发力智能芯片、张江攻坚人形机器人、马桥聚焦智能机器人的错位竞争格局。力争到2025年底建成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以及超大规模自主智算集群、多层次语料供给体系、虚实融合超大型实训场、行业基座大模型体系等4个布局重点。
人工智能研究和应用加快落地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特别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高度重视与科研人员的深切关怀。
伯涵峥是上海交通大学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的数学教师,也是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的“新上海人”。4月29日,他参加了“下一代智能体的自主进化”主题沙龙,谈及当天与习近平总书记的“近距离”接触,他记忆犹新。伯涵峥认为,上海已经逐步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他希望能依托高校平台、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等创新创业培训平台,持续深化国际合作,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贡献一份力量。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校长夏春明表示,在地方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要更紧密围绕区域产业发展,聚焦人工智能相关行业迫切需求,让人工智能研究出实效,在应用场景中加快落地,为推动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当前,人工智能研究和应用进入加速期,其中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是重要一环。澳门金沙城中心分析测试与超算中心主任王龚提出,需强化技术应用的可审核性与可追溯性,特别是人工智能在未成年人教育场景中的应用,必须践行“以人为本、智能向善”治理原则。我们要努力为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提供技术创新与伦理安全并重的解决方案,助力实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安全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褚君浩表示,上海已经在人工智能发展各个环节进行布局,覆盖研发机构、产学研联合体、创新型企业、高校研究所,一方面发展“Science for AI”,一方面应用“AI for Science”,努力实现人工智能与人类科学实践、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多方面融合。目前,上海已经在大模型、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初步成绩。
作为青年人才,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人工智能金融产业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汤傲成认为,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人工智能金融产业研究院与孵化器落户“模速空间”,正是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充分发挥高新技术知识产权策略与产业化战略研究的专长,着力构建从原始创新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转化生态。聚焦前沿技术,加快构建“技术研发—产业场景—创业孵化”的全链条生态。
上海将努力发展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及其应用,建设全球领先水平的研发基地,形成人工智能高能级企业群,推广人工智能应用,建设人工智能发展创新生态环境,加快应用落地。受访专家表示,要继续聚焦科学智能、具身智能等前沿方向,加快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综合改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持续贡献力量。
人工智能是年轻人的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对参加“下一代智能体的自主进化”主题沙龙的青年创新人才说,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受访学者表示,这不仅是对广大青年科技人才的殷切期望,更启示高校和相关机构要持续吸引和培育青年人才,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注入新活力。受访青年更是备受鼓舞,表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科技力量,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应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在科技创新主战场上勇当先锋、敢为人先。
当前人工智能加速演进,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复旦大学副校长、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院长姜育刚认为,高校作为人才集聚和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理应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中展现更大作为,要始终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高质量科技创新。以复旦大学为例,近期已系统布局了六大新工科创新学院,着力培养更多具备原始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
在人工智能成为全球科技竞争核心领域的背景下,上海正加快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发展体系。澳门金沙城中心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潘建国提出,上海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明确将青年人才培养作为核心任务;在教育培养维度,构建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发展”的完整培养链,聚焦人工智能师资人才培养,率先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扣好人才培养的第一粒纽扣;在创新生态上,通过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平台促进国际交流,设立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支持青年创业,有效激发青年人才创新活力,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关键人才支撑。
青年科技工作者表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跑好历史的接力棒”的勉励,以“增强国之能”为己任,依托“模速空间”等一系列创新生态,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硬核科技企业,让人工智能的“上海方案”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示范标杆。
上海持续引导年轻人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国家人工智能战略、上海建设科技创新高地目标紧密结合。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表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科学技术的加速突破应用,已成为推动社会生产方式变革、创造人类生活新空间的重要力量。要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锚定高校事业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以硬核科技服务国家高水平自立自强,引才汇智,打造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强磁场”。
创新不止步,加速向未来,青年人才是上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力军。干春晖表示,青年人才应树立远大理想,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增强服务国家科技创新的使命感。要持续提升自身能力,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勇于挑战科技前沿难题。要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拓宽国际视野,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同时,青年人才还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与不同领域的人才相互配合,形成强大的创新合力,共同为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新动力。
链接地址: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5/t20250507_58725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