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报 | 刘江会:推进关键产业备份 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5-04-03浏览次数: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将“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作为积极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战略选择,并将其作为“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多边贸易体制受阻,关税壁垒增多,“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对国际经济循环造成阻碍”。新形势下,有必要着力提升产业韧性和安全,建设国家战略腹地,推进关键产业备份。

 

  确保效率与安全动态平衡

 

  建设国家战略腹地,推进关键产业备份,是大国经济的一个重要趋势和特征。纵观世界产业演进史,美国于1950年通过国防生产法,构建战时产业体系,却因过度挤占民用资源致1952年民用工业增速骤降;苏联在1930年至1980年片面追求安全性,导致30%的产能长期闲置。这些历史教训表明,只有效率与安全动态平衡的战略腹地建设和产业备份系统,才具有可持续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生产功能越来越碎片化、模块化、标准化,生产过程的部分阶段任务或功能可以独立分离出来。同时,由于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生产过程的功能分离和空间分离进一步加剧。毫无疑问,产业链的这一演进方向基于分工、专业化的效率逻辑展开,极大地延展了产业链长度。

 

  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产业链全球化趋势受到削弱,产业链区域化、短链化、友岸化趋势抬头。一些跨国公司的产业链布局,有从追求“just in time”(及时供应)向考虑“just in case”(以防万一)转变的趋势。这一演进路径更多是基于安全逻辑展开的,且基于安全逻辑推动产业链演进的力量,正在超过基于效率逻辑推动产业链演进的力量。这是重塑全球产业链格局的关键变量,也是中国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特别是,一些发达经济体基于地缘政治考量片面追求产业回归,导致全球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影响产业链的稳定性。当一些关键环节或关键资源被转移时,有可能引发产业链的非线性崩塌。同时,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催生产品“断供”、科技“脱钩”威胁。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卡脖子”潜在风险一旦转变现实危机,也有可能导致产业链的非线性崩塌。在这一背景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将“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作为积极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战略选择,并将其作为“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方面,建设国家战略腹地,不仅有助于增强中国的战略纵深,为应对外部冲击提供缓冲空间,还可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生产力布局,降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同时,国家战略腹地丰富的资源可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推进关键产业备份,不仅有助于保障产业链的稳定运行,提升应对外部风险的能力和应急响应速度,还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长三角地区的“科创飞地”模式,通过跨区域合作,构建产业要素流通双向通道,点燃了产业梯度转移新引擎,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缺少效率和竞争力,产业韧性和安全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建设国家战略腹地,推进关键产业备份,不能以牺牲效率和产业竞争力为代价。

 

  从效率角度看,建设国家战略腹地,推进关键产业备份,还需适应和遵循资源禀赋变化以及绿色发展导向的内在要求。例如,一些地区可能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或基础设施方面具有优势,资源禀赋的变化又可能导致某些产业在原有地区的竞争力下降。通过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可以实现产业有序转移和承接。在资源丰富、环境容量较大的地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产业,还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兼顾战略定力与发展弹性

 

  通过空间梯度分工、多区域协同、数字化赋能等策略,既避免“安全至上”可能引发的资源错配,又突破“效率优先”可能导致的脆弱性困局,可以提升产业韧性和安全,提供兼顾战略定力与发展弹性的新思路。

 

  空间布局:梯度分工。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建设遵循“核心突破—产业转化—战略备份”的三级梯度体系,并依托区域比较优势,形成差异化分工,有助于实现安全冗余与资源效率的有机统一,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走深走实。

 

  区域协同机制:市场激励。区域协同机制是提升产业韧性和安全的核心抓手,关键在于通过市场激励机制平衡区域利益,在动态协作中实现安全冗余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解。通过跨区域分工协作、资源共享和风险共担,既能避免重复建设导致的资源浪费,又能构建分散化、抗风险的备份网络。其一,跨区域资源共享机制。依靠长三角“一网通办”科学装置系统(上海光源、合肥全超导托卡马克等),企业研发成本降低40%,设备利用率从58%提升至85%。其二,利益分配创新机制。粤港澳大湾区在探索“飞地经济”的过程中,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研发成果两地双向计入GDP等创新举措,有力消除了产业转移阻力。其三,风险补偿机制。设立产业链安全基金给予相应举措,开发“产业链韧性保险”和政府补贴,以覆盖安全冗余成本和断供损失。

 

  技术创新:数字化赋能。数字化赋能,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与关键产业链备份实现效率与安全的统一,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通过数据实时互联的“数字血管”,可以降低因地理约束所导致的效率损失;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跨区域数据通道,可以实现战略腹地与核心经济圈的实时联动。例如,推动沿海订单需求与内地备份产线的秒级匹配,促进“东部主链+西部备份”整体效率的提升;通过工业云平台构建跨区域智能调度系统。同时,依托智能决策系统,可以实现产业链备份安全与效率的动态平衡。长三角工业大脑通过人工智能实时分析全球23类供应链数据,提前14天预警,保障大部分企业生产连续,并将冗余库存控制在安全阈值内。还应看到,数字化赋能不是简单的工具叠加,而是通过数据、算法、算力的深度融合重构产业底层逻辑。以数据为纽带、以智能为驱动的技术基座,既能够破解苏联“资源错配”的历史困局,又有望超越国外工业4.0的“单点效率优化”,真正为全球产业链变革提供高效可靠的“中国方案”。

 

  上海:引领破解安全与效率的“二元悖论”

 

  上海在建设国家战略腹地、推进关键产业备份中肩负重要使命,应以高能级的资源配置能力、深层次的制度创新,引领破解安全与效率的“二元悖论”。其一,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开展关键技术协同攻关,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速原创性、标志性成果的转化落地。通过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不仅为自身产业升级提供动力,而且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提供保障。其二,建设高端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韧性。上海在一些领域具有优势,在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和关键产业备份中,可积极推动部分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同时,建设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其三,发挥长三角一体化的龙头带动作用。通过“五个中心”建设,强化对长三角乃至长江经济带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要素的双向流通,跨区域合作构建产业备份体系。其四,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通过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培养、吸引和输送高技能人才,为数字化赋能和新基建布局提供强大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撑。


链接地址:https://shekebao.com.cn/detail/4/28011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