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金沙城中心主办(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5-03-24浏览次数:10

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小说研究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社会变革、文化需求、审美趋势等当下任务的变化,要求新时代小说研究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关注社会热点,彰显中国立场。在全球化的浪潮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下,与小说研究紧密相关的外语学科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为了拓宽小说研究的路径和边界,助力构建中国外国文学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由(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澳门金沙城中心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主办,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小说研究当下任务暨外语学科未来出路——(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于2025322日在海南大学顺利召开。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澳门金沙城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中国作家协会等60余所海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和文学组织的二百多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共赴海之南,共续情谊,共襄学科发展之基,为学术繁荣育才蓄力,为文化自信发声献策,共同研讨小说研究当下任务和外语学科未来出路的相关问题。

本次会议共有15位著名作家、学者在大会作主旨发言,13位专家学者在平行论坛展开深度对话,200多位学界同仁与青年学子在十四个分会场进行专题研讨。大会特别设立主编论坛,邀请到10位文学领域重要学术期刊主编面对面展开探讨。大会议题涵盖了新质生产力语境下的小说研究、新质生产力语境下的小说教学、新时代的小说创作与文明互鉴、新时代中外叙事文学关系、新时代的小说教育与外语教学、新时代外语学科的困境与出路、新时代中国文学文化的海外传播与影响以及其他与上述议题相关话题。会议透视时代语境,深度思考小说研究当下任务与外国文学学科发展的出路问题。

主席台全体成员合影

透视时代语境之惑,锚定小说研究当下任务与使命

大会开幕式由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白丽芳教授主持。海南大学党委书记符宣国首先在开幕式致辞,对各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的到来表示感谢。(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会长、浙江大学吴笛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本次大会主题具有很强的使命感和感召力。小说作为跨越时空的情感载体,既是人类情感的共鸣器,也是中外文明互鉴的桥梁,承载着文明的哲思与时代的回响,在AI时代仍具不可替代的审美与伦理价值。吴笛教授认为,小说家和小说研究者可以借助网络的传播效应与文学的想象力,发挥文学的审美功能和伦理教诲功能,并以自己的笔墨发起时代的呼唤。

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白丽芳教授主持开幕式

海南大学党委书记符宣国致辞

(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会长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吴笛教授致辞

(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澳门金沙城中心朱振武教授以《论小说阅读与外语及家与国之关系》为题发表致辞。朱教授追溯了清末民初以来中国小说的发展脉络,深入阐释了小说在科普文化知识、启迪思想革新、疗治人类心灵、拯救社会痼疾和引领文学改革等方面的独特价值与重要作用。针对当下盛行的“文科无用论”“外语无用论”等片面论点,朱教授进行了有力驳斥,强调小说创作与外语能力不仅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源泉,更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丰富文化多样性的关键推动力。

 (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澳门金沙城中心朱振武教授致辞

朱振武教授指出,新质生产力从何而来?一种重要方面就是从外语来,从小说来。作为一种哲学的呼唤和诗意的追问,小说研究的未来是量化研究和人文关怀相结合的新质生产力。创作者与研究者既要保持对本土经验的敏感,又要明确跨越地域的世界意识,在文明对话中走向共同诗学的建构。上海外国语大学查明建教授指出,比较文学的总体目标是走向共同诗学。世界性因素诗学谱系的建立,以具体而鲜活的文学性事实呈现了世界文学多样性与统一性的辩证关系,同时也为共同诗学的理论建构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基础。从这一视角出发,浙江大学吴笛教授以美国当代杰出小说家安·兰德的小说个案为例,剖析了理想化的世界性因素如何具体展现在小说创作当中。吴教授指出,安·兰德的创作跨越文学、哲学、政治领域,体现了“客观主义哲学”与“利己主义伦理学”的思想内核,为“民族复兴”等命题提供了思想参照,揭示了人类命运共通的深层逻辑。

上海外国语大学查明建教授作主旨报告

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吴笛教授作主旨报告

在信息化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多元文化交融与技术革命正重塑着文学创作的表达范式。这要求文学创作者和研究者必须以前瞻性目光主动适应书写载体新变化,其深层意蕴不仅包含着对前沿技术赋能下叙事革新的敏锐捕捉,更蕴含着对人文关怀的坚守。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韩少功先生就小说的“变”与“不变”这一命题指出,“文学之死”和“小说之死”言过其实,但当代文学发生的重大变化是需要我们重视的。纵使受众主体变化、媒介迭代、技巧革新,人类对情义价值的表达需求恒久未变,我们在AI时代更需要坚守文字对生命温度的书写。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韩少功先生作主旨报告

面对媒介生态的深刻转型,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梅国云先生深刻洞察到传统文学正遭遇前所未有的边缘化困境。他指出,影像叙事的崛起倒逼文学创作必须完成数字化蜕变。作家需积极转向新技术与媒介,以满足当代读者的需求,在超文本空间中重构文学与读者的对话模式。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薛舒女士则就人类永恒命题之于小说亦或非虚构这一话题展开思考,质疑了小说与非虚构文学之间的界限、异同和可能性等问题,直指当下的虚构文学与非虚构文学的分野境况。虚构与非虚构文学皆是真实情感与生活的艺术呈现,能够将个体经验升华为具有普世意义的生命诗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傅修延教授从叙事学和符号学的双重维度深化了这一命题,指出人类作为“元符号动物”的双重困境与超越可能。人虽然为故事和符号所困,但也能够通过讲述实现自我重塑,在解构与重构中完成对人类永恒命题的诠释。

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梅国云先生作主旨报告

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薛舒女士作主旨报告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工作室首席专家、江西师范大学傅修延教授作主旨报告

在媒介融合、科技领先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中国学者亟需创新外国文学学科研究范式,构建外国文学学科自主知识体系,以跨文化对话为经纬,构想出具有时代解释力的文学图景,使外国文学研究真正成为文明互鉴的桥梁。这要求外国文学研究者既保持学科本体的自觉,又应具备范式革新的勇气。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和龙教授提出,从具体学科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外国文学研究方法分为“理论方法”与“实践方法”。站在当下任务这一历史高度而言,文学研究的“范式革命”不仅是理论与实践的二分模式,更是人文学科“术”与“道”的辩证统一。

开拓新质生产力,重塑外国文学学科研究方法范式

在过去40年,外国文学研究历经形式主义的文本细读、审美范式的价值重估,逐步迈向跨学科对话的新阶段,这一嬗变深刻揭示了学科融合的时代必然性。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重构知识生产方式的当下,新文科建设浪潮催生着外国文学研究范式的革命性转型。

在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语境中,外国文学学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当人工智能在诸多方面对人类构成冲击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工具性始终是人工智能的本质属性,而人类与AI的根本分野在于人类的创造性,以及在人机协同关系中人类的主体性和主导性。中山大学王东风教授就此问题指出,尽管AI翻译能高效完成语义转换,却难以准确识别文学翻译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无法捕捉文学的诗学功能及其体现出来的审美价值。这是文学性译介的核心难题,也是机器翻译难以逾越的鸿沟。四川外国语大学祝朝伟教授针对人工智能时代翻译人才培养提出前瞻方案,强调“复合融通”理念的必要性。通过产教融合发展,增强翻译人才培养的人机协作能力,是应对时代挑战、培养融通型翻译人才的可行路径。上海外国语大学胡开宝教授则聚焦大语言模型背景下外语教育的转型问题,指出大语言模型时代需重构“人机融合”的教学体系。当代外语学人在强化数字素养的同时,更应坚守人文主义的育人导向。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工作室首席专家、中山大学王东风教授作主旨报告

四川外国语大学祝朝伟教授作主旨报告

上海外国语大学胡开宝教授作主旨报告

在人工智能突进的数字纪元,工具理性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重塑人类文明的价值坐标,技术革命带来的价值重构引发人文学者的深刻反思。当技术崇拜的幽灵步步侵蚀着人类精神文明的栖息地时,人文学者更应该捍卫和明确人类精神文化的主权意识,构建文学文化共同体。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教授就人工智能时代构建科技人文共同体这一话题指出,科技的发展给伦理带来了挑战,而现代伦理是在好的德行与正当之间做出选择。所谓的规则落到实处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尤其要防止假借为人类社会福祉而开发的技术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教授作主旨报告

人工智能时代真正的创新,在于让技术服务于人的主体性和创造力。外国文学研究既要拥抱技术赋能的认知革命,更应守护和传承人文精神作为文明根基的存在价值。这种价值坚守,正是人文学科在人工智能时代保持生命力的重要进路。

助推中国特色学科建设,构建外国文学学科自主知识体系

在新时代,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学科发展之路,构建中国外国文学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成为外语学界最为关键的当下任务。围绕这一战略命题,学界展开多重探讨。正如朱振武教授所言,固步自封、自以为是的心态严重阻碍学科发展进步。没有外语,没有小说,文明互鉴从何而来?文化多样性从何而来?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何而来?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指出,思想力熏陶是外语学科旋转的轴心。人工智能时代外语学科亟需颠覆性的思想转变,倘若外语专业人自己不去重新定义外语教育,那就势必会被社会所定义。外国文学和外语教育研究已被裹挟于大量西方理论、方法、术语和概念,我们在借鉴和汲取精华的同时,需要对一些华而不实和不符合我国国情、育情和学情的内容祛魅。上海交通大学刘建军教授对此做出回应,深度剖析了文学创作发展嬗变的过程。刘教授指出,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下,审美观念正进行深刻变革。当今的文学创作又开始由个体创作向集体创作过渡,除了作家个人创作外,机器也参与进一步创作,为创作者提供了一个修正和对话的平台,使文学作品更切合于个人的需要。面对这一转向,刘教授强调,当今外国文学学者进行外国经典小说研究需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焕发文本价值。在外语教学革新层面,刘教授指出,当今外语教学不能再“讲知识”,而要“讲能力”、“讲创新”,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判断力。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作主旨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刘建军教授作主旨报告

构建中国外国文学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坚守学术正道,传承优秀研究传统,同时大胆创新,打破中外学术藩篱。西安外国语大学党争胜教授强调,在文化译出的过程中,译者应深入挖掘中国文学文化内涵,将其融入外语研究与翻译实践中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对话。上海外国语大学宋炳辉教授从小说《巴别塔》的个案分析入手,聚焦匡灵秀的玄幻小说个案,探究语言、权力和文化的复杂关系。结合文本分析与史料分析,宋教授认为,《巴别塔》是一部关于语言和权力的现代寓言,它以翻译为想象依托,以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交织的历史嬗变展现了多重思想维度,从而为相关文学文化研究提供了主题学、叙事学和译介学的研究思路。

中国学者要构建外国文学研究自主知识体系,既需要坚守本土学术传统,更要创新理论范式,在文明互鉴中生成具有主体性的学术话语,让中国学术成为世界文学研究版图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西安外国语大学党争胜教授作主旨报告

上海外国语大学宋炳辉教授作主旨报告

本次会议的平行论坛与分会场研讨不仅在新质生产力语境下拓展了小说研究的路径与方法,更从创作、译介、文学、教育和跨文化对话等多元维度,深度剖析了新时代外语学科的发展困境与出路,展现出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

大会现场

本次会议汇集了文学、文化与翻译等各界学者代表,聚焦两大核心命题:小说研究的当下任务和外语学科的未来出路。这场对话不仅拓宽了中国学者的学术视野,更在人文价值重构的层面上形成了战略共识。与会专家深刻指出,在科技裂变与文明互鉴的新时代,文学依然承载着观照现实、赓续文明、启迪心智的崇高使命。面对精神文化领域的范式转型危机,中国学者自觉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外国文学学科体系,彰显了中国学派的理论原创性与文化主体性。这场学术盛会不仅搭建了一个思想碰撞与成果共享的平台,更明确了小说研究和外语学科的发展方向:在坚守人文主义立场的同时,推动学科范式的智能化转型;在对话世界文学经典的同时,建构中国话语的阐释框架。相信在各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将在新的征程中不断开拓创新,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为世界文学的繁荣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供稿、摄影:人文学院  作者:全薇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