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澎湃新闻 2024年12月26日
标题:他曾亲聆鲁迅先生的指教——纪念任钧先生诞辰115周年
今天(12月26日)是“九三”先贤、著名诗人、作家、澳门金沙城中心教授任钧先生诞辰115周年纪念日。
任钧先生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便加入了九三学社,在这之前,他已同九三学社上海分社理事会的成员一起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52年,他任九三学社上海分社第三届理事会成员;1983年4月,他应聘担任《九三上海社讯》编委,还出任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为九三学社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左联”的重要一员
说起任钧,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是著名的诗人,以及与“左联”的关系。早年他同鲁迅先生交往密切,曾当面征求鲁迅先生对诗歌创作的意见。
1930年春,“左联”在上海成立,当时已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文学团体“太阳社”一员的任钧和其他成员一起转入了“左联”。还在日本留学的任钧与谢冰莹、胡风、聂绀弩等人一起建立“左联”东京分盟从事革命活动。
回国后,他又通过时任“左联”党团书记的丁玲与“左联”接上关系,参加“左联”创作委员会的工作,组织和领导“左联”成员开展创作活动。丁玲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后,在周扬继任“左联”党团书记时,任钧担任组织部部长,成为当时“左联”三人党团成员之一。
任钧成为“左联”骨干之后,经常联系鲁迅先生汇报“左联”工作,碰头的地点通常约在鲁迅住所附近北四川路一带的饭馆,边吃边谈。任钧后来回忆说,鲁迅先生总是掏腰包买单,并且和蔼地说,不要那么计较,我拿的稿费总要比你们多一些呀;他“还捐了钱给予物质方面的热心支持”。除了汇报“左联”的工作,任钧还专门向鲁迅先生请教诗歌创作,鲁迅先生指出,千万不要把诗歌写得别人看不懂,也不要把诗歌写得散文化,要认真向民歌学习。鲁迅先生逝世时,任钧倾情创作了诗歌《挽歌——为哀悼鲁迅先生作》,冼星海为之谱曲,诗歌原稿现藏于上海鲁迅纪念馆。
诗歌创作风格鲜明
谈论中国的现代诗歌创作,绕不开任钧。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任钧创作丰产期,这从其子女整理出版的《诗笔丹心——任钧文学创作之路》一书后附的“任钧著作总编目”便可知道。任钧诗歌文学创作最显著的特点是立足为大众服务这个基点,以浅显易懂的新诗语言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他曾强调,“我们这时代的诗人们,都应该写作那些富有时代精神,能够推动社会的诗”“使大众能读、能听、完全理解”“用最浅近的词句去表现最深刻的感情和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转入大学任教的任钧在投入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创作诗歌,热情歌颂新生的共和国和勤劳的人民。他作为上海诗歌工作者联谊会的主要成员,参与《人民诗歌》的编辑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出版的第一部诗集就是《新中国万岁》;他在解放初期创作的《全国人民齐欢唱》《当祖国需要的时候》《走向国防最前哨》堪称当年的流行歌曲。据任钧的子女怀念父亲的文章中透露,当年风靡一时的《当祖国需要的时候》的歌词是任钧在一次声讨美国侵略者的大会上即席创作后,当场由司徒汉谱曲,并在全场教唱。不久此歌便传唱于大江南北。后来创作的鼓励青年献身国防事业的《走向国防最前哨》,在五十年代也是风行一时。这两首歌都受到国家文化部的嘉奖。他创作的《全国人民齐欢唱》,热情讴歌开国大典,获得全国群众歌曲创作奖。
任钧一生写作时间跨度长达七八十年,他创作的大量诗歌作品和对新诗理论的见解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诚如作家赵丽宏所言,任钧作为一个诗人,他的生命不会结束,他将和他的诗一起,活在后人的心中。
任钧题“诗缘”
任钧手迹“诗缘”
人物简介
任钧(1909—2003),广东梅县人。本名卢奇新,后改为卢嘉文。笔名有卢森堡、森堡、孙博、叶荫、孤风等,1934年改用新笔名任钧。我国左翼文学领域新诗运动的先行者之一,他倡议成立的中国诗歌会是我国现代新诗运动的重要流派之一。1928年9月起先后在复旦大学外语系、中文系就读。1929年夏赴日本留学,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学习。1932年初回国,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3年5月任“左联”组织部部长。1938年在四川省国立剧专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上海音乐专科澳门金沙城中心(今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上海师范学院(今澳门金沙城中心)教授、研究生导师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直至1987年2月退休。
任钧一生创作出版了大量的诗集、中篇小说、独幕剧和苏联、日本著名文学作品的译作等,根据《诗笔丹心:任钧诗歌文学创作之路》后附的“任钧著作总编目”,任钧一生出版专著21部,发表诗文332篇。
链接地址: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769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