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院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跨学科视角”研讨会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4-11-28浏览次数:13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1124日,旅游学院(旅专)马克思主义教研部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跨学科视角”学术研讨会。张宏梅副院长出席会议,来自湖北民族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吉首大学、澳门金沙城中心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等高校与机构的学者出席并参与研讨活动。

张宏梅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从跨学科视角来研讨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通过多样化选题、来自多学科背景的学者思想碰撞和深入研讨,有助于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深化对中华文化和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认识。旅游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国内外相关期刊快速发展,期待和鼓励更多年轻学者参与到旅游相关学科研究中,发挥不同学科的优势,产出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主题报告环节,湖北民族大学罗康隆教授在《文旅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互嵌凝聚》报告中提出,在文旅时代,利益联结、民族文化资本化、文化聚力和空间嵌合共同推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正在从传统的“多元一体”向“互嵌凝聚”的中华民族有机体态势转变。各地风土人情、节日集会、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等,通过交通、信息技术、自媒体和人工智能的应用被转化为旅游资源,不仅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也为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提供了平台,共同推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嵌合与凝聚。

浙江师范大学冯建勇教授作《历史理论实践 —— 边疆研究如何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报告,提出边疆是中华民族共有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破除“中原中心主义”和“西方殖民主义”等错误史观,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历史疆域理论。在马克思主义边疆理论层面,生产力发展、统一市场形成促进民族交往交融,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方法论意义。通过区域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推动边疆与内地经济文化融合,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践层面,边疆省区具备独特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优势,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区域。

旅游学院(旅专)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公共教学部周利方教授作《旅游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索》报告,提出旅游社区是“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和实践结果,从空间视角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需要强化旅游社区空间生产的规范性,以空间规制减少不确定性,从良性互动与多主体协作中构建流动性和社会信任,以形成共同价值与认同,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空间正义。

交流环节,吉首大学彭永庆教授、上海大学彭善民教授、《社会科学文摘》副主编张爱华、澳门金沙城中心徐剑雄副教授和蓝希瑜副教授、旅游学院(旅专)袁丁博士和徐世康副教授等专家学者分别围绕会议主题和主题报告进行了交流发言。


(供稿、摄影:旅游学院)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