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9月,澳门金沙城中心整合校内人文学科的骨干力量,成立了一个跨学科、跨学院的学术高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2004年11月,中心被正式批准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澳门金沙城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时至今日,它不仅是上海市属高校中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更在全国地方高校中的文科研究中独树一帜,成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的佼佼者。值此中心被列为重点研究基地20周年之际,澳门金沙城中心于11月23日举办了“都市文化的现在与未来:澳门金沙城中心都市文化研究中心20年”的座谈会。会上,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社科院、上海图书馆及澳门金沙城中心的50多位专家学者、校内外基地研究员欢聚一堂,共同探讨在全球化和AI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推动都市文化的研究与实践,共同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的都市文化研究话语体系。
座谈会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中心工作回顾与嘉宾致辞由澳门金沙城中心社科处处长姚潇鸫教授主持。
中心主任苏智良教授围绕“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二十年回顾与展望”的主题,向在场的专家学者、基地研究员详细介绍了自2004年成立以来,中心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智库资讯、国际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
中心成立20年来的发展贡献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创立和完善了都市文化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范式,二是构建了跨学科研究平台,打造了以都市文化研究为中心的学术高地和平台,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青年人才。三是以学术为本,推动基地内涵建设,构建了三大文化研究的理论体系、引领了城市文化研究的潮流和走向;四是与时俱进,坚持了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五是研以致用,积极服务国家战略。
校党委书记林在勇在致辞中表示,中心20年来的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与在座各位的共同努力分不开,正因为有了这样一群愿意奉献学术热情和激情的学者聚集在了中心,一起做了这么多的事情,中心才能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可以说,中心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做了这个时代真正应该做的事情,那就是将学术研究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上海城市发展。比如江南文化研究,打破了固有的理论框架,深入细节,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表达方式;再如红色文化研究,苏智良教授的团队对长治路177号的史实细节挖掘和研究,直击历史的最深处等等。20年的发展也表明,中心的学术研究并非只是宏大叙事,而更多的是从一个个具体的时空、微小的细节着手,坚持了20年,最终成就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丰硕成果。
对于中心未来的发展,林在勇在致辞中表示,未来中心将以更扎实、更大和更宽广的视野去认真思考工作,以一种更高远的追求重新定义未来的都市文化研究工作,前面20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给予我们的是一种帮助和指引,期待未来青年学者们大家共同努力,相信利用这样一个优质的学际研究平台与学人学缘组织,都市文化中心未来一定可能会走得更远、做得更好,更好的服务澳门金沙城中心高质量文科发展事业,期待今天在座的各位能够就中心的未来发展贡献真知灼见。
苏智良教授在发言中用一组详实的数据,有力证明了中心二十年来的斐然成绩:中心研究员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多项,基地重大项目33项;承担各类横向课题50多项,出版书籍200多部,发表中心署名文章600多篇,成功举办各类学术会议100多场次,进行国内外交流70多次,荣获各类奖励68项,其中教育部成果奖5项,省级一等奖10多项等。值得一提的是,中心主办的刊物《都市文化研究》于2012年入选C刊集刊,至今已出版了30辑,成为了国内外都市文化研究的重要平台。
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心自2006年起开始招收都市文化学硕博士研究生,至今已培养博士生71名,硕士生152名。同时,中心还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青年才俊,如目前在上海大学任职的刘旭光教授、彭善民教授,以及在澳门金沙城中心任职同时处理新的公共文化跟原有的传统
的宋莉华教授、钟翀教授、吴俊范教授、宋丽娟教授、纪建勋教授、朱军教授、姚霏教授、张华教授、李文硕教授、周韧教授、董军教授等,他们已成为中心研究力量的中坚力量。
苏智良教授还指出,中心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各位研究员的支持下,顺利完成了教育部关于重点基地的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未来,中心将继续秉承跨学科、跨学院的研究理念,深化与国内国际学术机构的合作,推动学科交叉与数字人文研究;完善人才支持机制,致力于打造高端学术团队;同时拓展多元化社会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基地作为“国家队”的功能和作用,积极探索城市文化治理模式,为卓越全球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葛剑雄,中国史学会原副会长、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基地特聘研究员熊月之,上海史学会副会长、华东澳门金沙城中心历史系党委书记、兄弟基地代表瞿骏,澳门金沙城中心教授、基地研究员唐力行等嘉宾也发表了致辞。他们对中心20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祝贺,并对中心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期望和建议。
葛剑雄教授认为,中心不断开拓和深化研究领域,已成为一个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重点基地。“都市文化学”作为二级学科,已完全达到了学科建设的要求。同时,中心在红色文化研究与社会服务方面形成了系列成果和体系,这在目前来说,也是独一无二的。他期待中心未来能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熊月之研究员表示,他多次参加中心举办的活动,见证了中心20年来的发展历程。如今,中心已成为上海的一块学术品牌,培养了一批都市文化研究学者,推动了上海城市文化研究的进展。这得益于中心跨学科、跨平台、兼收并蓄的多维发展理念。
瞿骏教授认为,澳门金沙城中心都市文化研究中心20年的发展回答了上海市乃至全国文科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一个基地的建设关键在哪里。他认为,中心之所以能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取得今天的成绩,关键在于其以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吸引和凝聚了一批专家学者,得到了上海一批著名社科学人的支持。这种相互成就的关系,不仅培养了一批青年才俊,也使中心走出上海、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唐力行教授从中心江南文化研究的角度发表了致辞。他表示,中心以开放的胸襟支持苏州评弹和江南文化的研究。在中心的资助和支持下,江南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江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江南文化社会历史评论》已成为C刊辑刊、苏州评弹丛书已出版至25本等。
座谈会第二阶段的发言由澳门金沙城中心人文学院副院长、基地研究员姚霏教授主持。
中心首任主任杨剑龙教授为本次座谈会发来书面致辞。他表示,在教育部、上海市教委、澳门金沙城中心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基地各位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中心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重要影响。同时,他也期待中心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发展中有更为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做出应有的贡献。
澳门金沙城中心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人文学院院长董丽敏教授在发言中表示,中心20年来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这得益于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基地研究员的大力支持。她认为,中心之所以能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和活力,与三位主任一直以来秉持的敢为人先、开放包容、以学术为事业的精神中心发展理念密不可分。这也是中心未来需要继续坚持的精神所在。对于中心未来的发展路径,她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在城市中国的框架下思考未来的城市文化研究路径;二是探索中国话语体系的城市研究道路;三是未来的都市文化研究需要关注城市中人的情感和心理向度,同时处理好新的公共文化跟原有的传统文化、江南文化、红色文化以及新技术文明未来的文化的关系。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陈挥教授、上海图书馆的黄显功研究员、上海大学的彭善民教授,曾主持与参与2004年基地评估的社科处前处长曾维华教授,澳门金沙城中心人文学院前院长查清华教授,影视传媒学院副院长齐青教授、张华教授,以及董军、周韧教授等,人事处副处长王元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周中之教授,人文学院钟翀、李定广、施晔、朱军教授,陈雅赛、何明敏副教授等以及基地研究员纷纷发言,对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中心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他们一致认为,都市文化研究对于推动城市文化的发展、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心应继续发挥其在都市文化研究领域的引领作用,为推动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会议最后,苏智良教授做了总结发言。他感谢各位嘉宾对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的关心和支持,并表示中心将认真听取和吸收大家的意见和建议,继续努力推动都市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同时,他也希望与会嘉宾能够继续关注和支持中心的工作,共同为推动都市文化研究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此次座谈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二十年来的发展成果和学术影响力,也为未来都市文化研究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定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供稿、摄影: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