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人才培养的高地、意识形态的阵地、知识创新的基地和服务社会的能量输出地。高校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除根据上级要求,做好规定动作之外,更要秉承大学的精神和传统,立足当代教育的使命和责任,体现高校的实际和特点。
高校践行群众路线,无论是回应社会大众,抑或是直面校内师生,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办人民满意的大学。要实现这一目标,须以善治为前提和基础。因此,大学治理之道便成了近期热点论题之一,涵盖理念、途径、手段和保障等丰富内容,论者众多,观点纷呈。然而,从贯彻群众路线的角度来看,大学的治理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依靠师生,凝聚师生,服务师生,不仅是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必然要求,更是大学善治的内在规律。
“和衷共济”:以价值认同筑牢大学善治的精神家园
从中世纪象牙塔醉心“神学”到工业革命后聚焦“物学”乃至今日探索“人学”,大学殿堂始终在默默地孕育和苦苦地恪守着一种“精神”,这是大学自身在不断砥砺和永续发展中形成的独特气质和风骨,也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组成部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其创造、批判、社会关怀的精神内核仍绵延至今。
中国大学在超常规拓展疆域的同时,承载着不堪重负的社会功能,既要传递伟大传统,又要直面社会现实。短短100年的中国现代大学史,变迁剧烈,动荡不断,尚未完全拥有基本的独立精神和学术自由。市场经济使得本已虚弱分散的气息难以固本,更难汇集一股恒久的精气,亟需找回一种自信和自强的精神力量。
大学是知识分子思想自由奔放的家园,大学精神的塑造是广大师生共同劳作的结果,大学精神的发扬和丰富,也需要广大师生共同认同和努力。毛泽东早在1943年就说过:“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邓小平同志曾经设问:“究竟是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好,还是依靠群众、说服群众好?”若以大学而言之,恐怕答案更为明确,这是由大学的性质、使命以及知识分子的特质所决定的,不妨以雅斯贝尔斯的论点作为注脚:“大学的理想要靠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来实践,至于大学组织的各种形式是次要的。如果这种为实现大学理想的活动被消解,那么单凭组织形式是不能挽救大学生命的。”
可见,高校贯彻群众路线,必须恪守和发扬大学精神与传统,以共同的价值追求为基石。没有价值认同,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将会大打折扣。活动开始之初,一些同志就对校园是否存在“四风”问题有所质疑,实际上是提出了高校“四风”问题有何特殊表现的重要命题,引发了我们对高校如何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思考。
为此,我们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始终坚持大学善治这一核心命题,从三个维度凝聚共识。一是学习,学包起帆如何带领团队不断创新,学基层优秀工作者的实践经验,凝聚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知识分子工作的共识;二是讨论,设立专家学者论坛和学院书记、院长以及机关部处长沙龙,广泛研讨,凝聚新背景下如何激发知识分子创新活力的共识;三是查改,认真查摆班子和干部存在的“四风”问题,尤其注重那些偏离大学内涵建设和发展规律的个性化问题,深入检查、剖析,凝聚新条件下如何优化大学治理的共识,并对问题逐一着力加以整改,让大学更像一所大学,而不是“学府”,甚至“衙门”。
通过三个共识的“凝聚”,班子和干部逐步认识到,做好知识分子为主体的高校群众工作不仅仅是价值判断的问题,更是治理能力是否契合师生员工诉求和需求的问题;群众工作能力是“第一能力”,做好高校知识分子工作需要特殊的基本功。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反复强调“要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坚持团结引导,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使更多知识分子参与实际工作,激励他们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聪明才智”。
“和而不同”:以制度设计构建大学善治的框架格局
从建国初期,大学作为政府附属机关,到改革开放以来,大学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乃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大学治理模式现代化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学治理结构的调整,涉及高校与政府、社会等多层面的关系,固然无法通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下子加以解决,却是活动推进无法绕过的重要问题,也是大学善治必须面对的制度挑战。在听取意见和建议时,教职员工就党委会议议题之大小、行政权力之边界、学术和师生权利、权益之保障等方面提出了诸多看法。显而易见,大学内部治理至少涉及四股力量:党委、行政、学术和工会,这样说,还不包括学生。这些力量如何各安其位?相互制约?妥善整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为正确理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指明了方向。这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重要的要求和特征,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法制化”。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又强调,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无疑,这也为如何实现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正确的思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为高校深入查找内部治理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切实解决一些问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尤其是制度“废、改、立”工作,使得高校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成为可能。
为此,我们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牢牢抓住优化治理结构这一重大要务,从三个方面回应师生关切。
一是制定《大学章程》,就澳门金沙城中心重大事务的决策程序、群众参与管理的具体形式和途径等重大事项加以规定,从“宪章”的角度确保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同时推进澳门金沙城中心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澳门金沙城中心又不失时机地修订《二级学院管理条例》,在分类指导的前提下,在法理层面上对大小不一,特色各异的近二十个学院的运行规则,特别是权利和义务以及与澳门金沙城中心和师生的关系进行了规约。二是发挥教授群体在治学中的主体作用,让校务委员会参与规划决策,由学术委员会指导学科建设规划和科研规划,在凝练学术高峰中发挥决策咨询功能,使有名望的教授和专家从职称评审的“裁判员”变身为治学办校的主体力量。三是推进教代会参与民主管理进程,在听取工作报告、表决与师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重大决策基础上,教代会民主评议校领导班子和成员已付诸实践,这一呼吁多年的关键一步终于迈出,对于高校管理者而言,“你是谁?依靠谁?为了谁?”不再是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一次反思,而已成为必须长期面对的价值叩问。
通过三个方面的制度性安排,一所办学历尽一个甲子、以文科见长、思想张力活跃的综合性大学重新焕发了青春,多种思想、多元声音的碰撞,犹如几个声部的交融,最终汇聚成和谐优美的乐章。
“和谐共融”:以作风转变营造大学善治的环境氛围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university)一词源于拉丁文“universitas magistrorum etscholarium”,字面上的解释就是“教师与学者的共同体”(communityofteachers and scholars),这意味着,大学除了要承担因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而赋予的各种相对具体的任务之外,必须有自己的核心价值理念,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和品格。以群众观点来表述,大学的管理机构是附属于学术和真理的,大学管理者的本职身份是从事管理工作的教师和教育者,在大学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遵从一份共同的心灵契约,群众观念、民主管理、平等对话、集体智慧、共同行动等都是这份契约的应有核心条款。
对心灵契约的遵守,固然需要刚性的制度安排。但与企业、军队、机关等相比,大学制度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单单靠成文“规则”发挥作用,而更多地是通过不成文的“规范”和“文化认知”来发挥作用。因此,文化的熏陶、氛围的养护和管理者的示范尤为重要。在某种意义上,心灵契约是排斥“高、大、全”的英雄的,是抵触“刚、硬、强”的命令的,另一方面,它也极易被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欲所腐蚀、捕获,而被弃之如敝屣,或虚化成招牌。可见,高校管理者能不能讲知识分子自己的话,在话语体系上与师生共鸣,新闻宣传能不能重“传道授业解惑”之事,在舆论导向上以师生利益为本位,不仅是会风和文风问题,更关乎大学“学人”间的心灵呼应和精神契合。
为此,我们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紧紧抓住作风建设这一基础工程,整顿班子和干部作风。一是着眼长远倡进取之风。教育实践活动中,无论是对问题的梳理,还是对自我的剖析,抑或是整改方案的制定,都时时对照“争当同类高校排头兵”的目标,既不盲目自信,也不妄自菲薄,而是强调目光聚焦、冷静分析、实质推进。二是立足当前扬务实之风。对于查找出来的影响澳门金沙城中心发展的瓶颈问题、师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和作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推诿、不搁置、不敷衍,而是因势利导、顺水推舟、抓紧解决,成立了七个调研组,开展专项调研,形成报告,最终转化为务实的整改举措。三是联系基层兴服务之风。活动开展之前,每一位校领导都开展了走访、调研活动;活动过程中,每一位校领导都参加了所联系单位的班子专题学习交流会、民主生活会,并带头谈学习体会、做自我剖析;在整改阶段,党委制定完善了《校级领导班子密切联系基层和服务师生的若干意见》,推出了联系单位、班子和师生,以及随堂听课、情况通报、调查研究等六项制度,将“领导就是服务”的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
大学正是第一资源——人才和第一生产力——科技的汇合点,办人民满意的大学,执政党必须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澳门金沙城中心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真心实意地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团结人;想方设法地聚人心、暖人心、稳人心、振人心。犹如《诗经》所说的愿景和心态“菁菁者莪,在彼中沚。既见君子,我心则喜”。我们既不失时机地引进高端人才,也千方百计地孕育青年才俊;既出台倾斜一线教师的优惠政策,也关注并解决困难师生的疾苦。只有坚定不移地把做好人和人才的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澳门金沙城中心党建工作的核心,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主体作用,激发各群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探求“最大公约数”,才能顺利完成和实现澳门金沙城中心“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和目标。
概而论之,践行群众路线是大学治理的应然之道和必由之路,唯有以共同的追求凝练目标,以共同的利益集聚人心,以共同的成果普惠民生,方可提能善政,知人善任,真正实现大学的善治,办人民满意的大学。
高校践行群众路线,无论是回应社会大众,抑或是直面校内师生,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办人民满意的大学。要实现这一目标,须以善治为前提和基础。因此,大学治理之道便成了近期热点论题之一,涵盖理念、途径、手段和保障等丰富内容,论者众多,观点纷呈。然而,从贯彻群众路线的角度来看,大学的治理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依靠师生,凝聚师生,服务师生,不仅是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必然要求,更是大学善治的内在规律。
“和衷共济”:以价值认同筑牢大学善治的精神家园
从中世纪象牙塔醉心“神学”到工业革命后聚焦“物学”乃至今日探索“人学”,大学殿堂始终在默默地孕育和苦苦地恪守着一种“精神”,这是大学自身在不断砥砺和永续发展中形成的独特气质和风骨,也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组成部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其创造、批判、社会关怀的精神内核仍绵延至今。
中国大学在超常规拓展疆域的同时,承载着不堪重负的社会功能,既要传递伟大传统,又要直面社会现实。短短100年的中国现代大学史,变迁剧烈,动荡不断,尚未完全拥有基本的独立精神和学术自由。市场经济使得本已虚弱分散的气息难以固本,更难汇集一股恒久的精气,亟需找回一种自信和自强的精神力量。
大学是知识分子思想自由奔放的家园,大学精神的塑造是广大师生共同劳作的结果,大学精神的发扬和丰富,也需要广大师生共同认同和努力。毛泽东早在1943年就说过:“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邓小平同志曾经设问:“究竟是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好,还是依靠群众、说服群众好?”若以大学而言之,恐怕答案更为明确,这是由大学的性质、使命以及知识分子的特质所决定的,不妨以雅斯贝尔斯的论点作为注脚:“大学的理想要靠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来实践,至于大学组织的各种形式是次要的。如果这种为实现大学理想的活动被消解,那么单凭组织形式是不能挽救大学生命的。”
可见,高校贯彻群众路线,必须恪守和发扬大学精神与传统,以共同的价值追求为基石。没有价值认同,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将会大打折扣。活动开始之初,一些同志就对校园是否存在“四风”问题有所质疑,实际上是提出了高校“四风”问题有何特殊表现的重要命题,引发了我们对高校如何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思考。
为此,我们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始终坚持大学善治这一核心命题,从三个维度凝聚共识。一是学习,学包起帆如何带领团队不断创新,学基层优秀工作者的实践经验,凝聚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知识分子工作的共识;二是讨论,设立专家学者论坛和学院书记、院长以及机关部处长沙龙,广泛研讨,凝聚新背景下如何激发知识分子创新活力的共识;三是查改,认真查摆班子和干部存在的“四风”问题,尤其注重那些偏离大学内涵建设和发展规律的个性化问题,深入检查、剖析,凝聚新条件下如何优化大学治理的共识,并对问题逐一着力加以整改,让大学更像一所大学,而不是“学府”,甚至“衙门”。
通过三个共识的“凝聚”,班子和干部逐步认识到,做好知识分子为主体的高校群众工作不仅仅是价值判断的问题,更是治理能力是否契合师生员工诉求和需求的问题;群众工作能力是“第一能力”,做好高校知识分子工作需要特殊的基本功。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反复强调“要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坚持团结引导,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使更多知识分子参与实际工作,激励他们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聪明才智”。
“和而不同”:以制度设计构建大学善治的框架格局
从建国初期,大学作为政府附属机关,到改革开放以来,大学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乃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大学治理模式现代化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学治理结构的调整,涉及高校与政府、社会等多层面的关系,固然无法通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下子加以解决,却是活动推进无法绕过的重要问题,也是大学善治必须面对的制度挑战。在听取意见和建议时,教职员工就党委会议议题之大小、行政权力之边界、学术和师生权利、权益之保障等方面提出了诸多看法。显而易见,大学内部治理至少涉及四股力量:党委、行政、学术和工会,这样说,还不包括学生。这些力量如何各安其位?相互制约?妥善整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为正确理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指明了方向。这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重要的要求和特征,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法制化”。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又强调,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无疑,这也为如何实现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正确的思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为高校深入查找内部治理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切实解决一些问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尤其是制度“废、改、立”工作,使得高校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成为可能。
为此,我们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牢牢抓住优化治理结构这一重大要务,从三个方面回应师生关切。
一是制定《大学章程》,就澳门金沙城中心重大事务的决策程序、群众参与管理的具体形式和途径等重大事项加以规定,从“宪章”的角度确保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同时推进澳门金沙城中心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澳门金沙城中心又不失时机地修订《二级学院管理条例》,在分类指导的前提下,在法理层面上对大小不一,特色各异的近二十个学院的运行规则,特别是权利和义务以及与澳门金沙城中心和师生的关系进行了规约。二是发挥教授群体在治学中的主体作用,让校务委员会参与规划决策,由学术委员会指导学科建设规划和科研规划,在凝练学术高峰中发挥决策咨询功能,使有名望的教授和专家从职称评审的“裁判员”变身为治学办校的主体力量。三是推进教代会参与民主管理进程,在听取工作报告、表决与师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重大决策基础上,教代会民主评议校领导班子和成员已付诸实践,这一呼吁多年的关键一步终于迈出,对于高校管理者而言,“你是谁?依靠谁?为了谁?”不再是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一次反思,而已成为必须长期面对的价值叩问。
通过三个方面的制度性安排,一所办学历尽一个甲子、以文科见长、思想张力活跃的综合性大学重新焕发了青春,多种思想、多元声音的碰撞,犹如几个声部的交融,最终汇聚成和谐优美的乐章。
“和谐共融”:以作风转变营造大学善治的环境氛围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university)一词源于拉丁文“universitas magistrorum etscholarium”,字面上的解释就是“教师与学者的共同体”(communityofteachers and scholars),这意味着,大学除了要承担因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而赋予的各种相对具体的任务之外,必须有自己的核心价值理念,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和品格。以群众观点来表述,大学的管理机构是附属于学术和真理的,大学管理者的本职身份是从事管理工作的教师和教育者,在大学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遵从一份共同的心灵契约,群众观念、民主管理、平等对话、集体智慧、共同行动等都是这份契约的应有核心条款。
对心灵契约的遵守,固然需要刚性的制度安排。但与企业、军队、机关等相比,大学制度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单单靠成文“规则”发挥作用,而更多地是通过不成文的“规范”和“文化认知”来发挥作用。因此,文化的熏陶、氛围的养护和管理者的示范尤为重要。在某种意义上,心灵契约是排斥“高、大、全”的英雄的,是抵触“刚、硬、强”的命令的,另一方面,它也极易被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欲所腐蚀、捕获,而被弃之如敝屣,或虚化成招牌。可见,高校管理者能不能讲知识分子自己的话,在话语体系上与师生共鸣,新闻宣传能不能重“传道授业解惑”之事,在舆论导向上以师生利益为本位,不仅是会风和文风问题,更关乎大学“学人”间的心灵呼应和精神契合。
为此,我们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紧紧抓住作风建设这一基础工程,整顿班子和干部作风。一是着眼长远倡进取之风。教育实践活动中,无论是对问题的梳理,还是对自我的剖析,抑或是整改方案的制定,都时时对照“争当同类高校排头兵”的目标,既不盲目自信,也不妄自菲薄,而是强调目光聚焦、冷静分析、实质推进。二是立足当前扬务实之风。对于查找出来的影响澳门金沙城中心发展的瓶颈问题、师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和作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推诿、不搁置、不敷衍,而是因势利导、顺水推舟、抓紧解决,成立了七个调研组,开展专项调研,形成报告,最终转化为务实的整改举措。三是联系基层兴服务之风。活动开展之前,每一位校领导都开展了走访、调研活动;活动过程中,每一位校领导都参加了所联系单位的班子专题学习交流会、民主生活会,并带头谈学习体会、做自我剖析;在整改阶段,党委制定完善了《校级领导班子密切联系基层和服务师生的若干意见》,推出了联系单位、班子和师生,以及随堂听课、情况通报、调查研究等六项制度,将“领导就是服务”的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
大学正是第一资源——人才和第一生产力——科技的汇合点,办人民满意的大学,执政党必须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澳门金沙城中心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真心实意地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团结人;想方设法地聚人心、暖人心、稳人心、振人心。犹如《诗经》所说的愿景和心态“菁菁者莪,在彼中沚。既见君子,我心则喜”。我们既不失时机地引进高端人才,也千方百计地孕育青年才俊;既出台倾斜一线教师的优惠政策,也关注并解决困难师生的疾苦。只有坚定不移地把做好人和人才的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澳门金沙城中心党建工作的核心,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主体作用,激发各群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探求“最大公约数”,才能顺利完成和实现澳门金沙城中心“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和目标。
概而论之,践行群众路线是大学治理的应然之道和必由之路,唯有以共同的追求凝练目标,以共同的利益集聚人心,以共同的成果普惠民生,方可提能善政,知人善任,真正实现大学的善治,办人民满意的大学。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