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水意识——李进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文章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07-19浏览次数:1159


来源:解放日报2010年7月17日
标题: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水意识
作者:李进

        新形势下,大力提升公民的水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中的水忧患意识、水利水业水务中的人本意识以及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水战略意识,是实现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要求。

优先保障水资源和水生态

       21世纪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时代,水愈发具有战略性。在此情形下,必须克服焦虑,要有科学信念、忧患意识与宏观谋划观念,全面确立与水资源有关的系统方案和策略。

        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科学开发,涉及发展与和谐两大课题。一方面,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水资源是控制性的生态要素,是环境友好的标志性因素。进入新世纪以来,城市发展、社会进步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水问题。特别是,水供应紧缺、水污染严重、管理水平落后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社会与自然之间有诸多节点,最重要的是资源节点,包括油、煤、森林、大气、水等等。这是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和前提。其中,水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就此而言,是否具有水的战略忧患意识,直接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践行。为此,有必要优先保障水资源、水生态,倡导水利现代化,而不只是一味提高防洪排涝标准。

敢于“大手笔”反对“大手脚”

       人类社会依赖水资源,也在不断利用和开发水资源。不过,有些时候,作为人类活动过程与结果的水利水业水务,并没有完全给人类带来福祉,反倒成为影响人类幸福生活的羁绊。新形势下,要营造“人—水”和谐共生局面,必须在水利水业水务发展进程中坚持以人为本。

       首先,要在水的自然循环利用中坚持以生态为本。

        对水的自然循环利用主要体现为量的调控,在取用天然水供人使用中决不能以破坏自然生态和后人权益为代价,应当妥善保护好相关区域的自然面貌、水土平衡及生物多样性功能。

        其次,要在水的社会循环控制中坚持以人居为本。

        城镇要做好水资源综合规划,运用先进技术加强污水、雨水、洪水等非传统水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开拓水资源,强化水生态建设,美化城镇人居环境。

        最后,要充分重视水开发、水治理中的社会和谐。和谐的水管理折射出社会的公平正义,也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兼爱与互助。在水的开发和治理中,既要敢于“大手笔”,也要反对“大手脚”,推动节水、给水、排水、污水处理的有机结合。同时,通过合理开发水资源和科学治理水问题,让水为人类的高质量生活与发展而服务。

积极推进四大用水社会工程

        要推动人与自然的统筹发展,必须贯彻落实水战略意识,积极推进四大社会工程。

         一是改善用水的社会意识。面对常见的水短缺与水浪费并存现象,关键在于纠正不良的用水习惯。要提高全社会对水作为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的认识程度,形成共识并渗透到日常的生产、工作和生活中。

        二是强化用水的社会责任。全人类应该直面对水的社会责任,准确把握“三个第一位”,即水利是基础设施的第一位、水资源是资源战略的第一位、节水是水资源战略的第一位。水的社会责任是国家、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共担的,必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源头防治和调控,开展末端治理。

        三是重视用水的社会教育。爱水、节水、护水等,应当成为现代公民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人与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种动态的发展博弈。人类不能总想着主宰自然,而应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之道,将水害变成水利。

        四是注重用水的社会规制。要实现人与水的和谐,必须坚持依法治水,建立完善的规制体系。我们知道,法律有水治(法治)与刀制(法制)之别,水的规制亦然。一方面,要有规划引导和措施落实;另一方面,也要有法可依有制度可循。通过治水(治理、治本)与制水(制衡、制约),实现相互协调和规约,提高管理质量,确保可持续性。

        总之,要实现“人—水”共处的和谐格局,人们要敬畏水、维护水,还水生态而“不失态”;要认识水、疏导水,以水载舟而不覆舟;要保障水、用好水,让人水两利而不偏废。(作者系上海师范大澳门金沙城中心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