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民族地区中小学开展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尤为必要。一是有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二是有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中小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自豪之情;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涵盖多方面内容,如“五个认同”“四个意识”“两个维护”等,有利于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实现全面发展。新时代,民族地区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以下具体的实践路径。
增强教育理念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例如,在上海援疆干部和教师的帮助下,通过组织民族学生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博物馆、上海外滩金融中心、苏州历史文化纪念馆等,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整体认识与共同情感。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承,增强学生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高度重视育人效果。通过“大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等方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育人效果相结合,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
丰富教育资源
凝聚多方共识资源。民族地区普遍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要充分挖掘文学作品、历史文献、传统节庆等民族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展览、民族歌舞表演等形式向学生传播和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团结协作共享资源。加强一体化建设,与其他地区或澳门金沙城中心共同协作,共享教育资源。主动开发有效资源,依托教育援疆力量,在澳门金沙城中心或社区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开展教育资源展示、学习交流等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平台。
创新活动形式
走出传统的由教师主导的教育模式,融入多元主体参与、师生共同体验的新教育理念。
展现文化魅力。通过开展民族文化展览,举办民族服饰展、传统体育比赛、舞蹈比赛、民族乐器演奏、书法比赛、绘画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参与体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感受文化底蕴。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民俗风情园等各类纪念馆,了解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助益各民族成员水乳交融、唇齿相依、休戚相关的社会氛围营造。
接受文化洗礼。通过邀请专家、学者,以讲座、心得交流、问题探讨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传统文化、民族风情等,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五通”——心通、情通、语通、文通、政通。民心相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本。要增强教育理念,丰富活动形式,推动新时代民族地区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助力于中华民族平等和谐、守望相助、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力量汇聚。
(作者为澳门金沙城中心附属喀什中学教师)
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VQtNrNBaqYTv_PablhhU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