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新闻网:“上海南市难民区”纪念日 中外专家呼吁挽救本土文脉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作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5-11-09浏览次数:1839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2015年11月9日
标题:“上海南市难民区”纪念日 中外专家呼吁挽救本土文脉
记者:金寒草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上海城区内大量难民滞留南市,朝不保夕。此时,国际人道主义卫士、“中国之友”饶家驹向水深火热的中国难民伸出援手,于同年11月9日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战时平民保护区,庇护中国难民逾30万人。

        日前,澳门金沙城中心人文学院携手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法兰西史迹社团、上海音像资料馆等社会各界力量联合主办饶家驹事迹介绍和纪念章首发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一段记录战时饶家驹先生如何为难民福祉周旋中日双方的珍贵历史影像首次公开,重温了抗战时期上海南市难民区的艰难岁月。与会的中法学者共同呼吁,应该抢救当年难民区的建筑并加以修存,建立纪念碑,供人们了解和瞻仰,以丰富上海的文脉。

        被称为“中国之友”、“难民之父”的饶家驹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以博爱、智慧与坚韧在上海创立了第一个战时平民保护区,由他首创的安全区模式直接促成了战后《日内瓦第四公约》,战时平民保护成为国际法,对世界文明发展影响深远。

        饶家驹生于法国洛林地区,1913年来华传教。他宅心仁厚,尤其关心平民的疾苦。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他积极救助难民,在租界开办收容所。但还有大量难民集中在南市,于是他设法在中日间斡旋,说服双方同意划出一片供难民居住的区域,这便是南市难民区。这块区域东西北三面以民国路(今人民路)为界,南面以方浜路(今方浜中路)为界。南市难民区自1937年11月9日正式开放,到1940年6月30日结束,在中外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坚持了两年零八个月,保护了30万中国难民。而且这一战时保护平民的“上海模式”,堪称是二战历史中最成功的救助难民的案例。

        此后,饶家驹推动了南京国际安全区的建立,并在广州、汉口等地设立安全区来保护平民的安全。他是中国人民患难之交的国际友人,也是中国抗战历史中不可磨灭的历史见证人。饶家驹虽然是法国人,但视中国为第二故乡,为中国的救济事业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即使死后也希望埋葬在中国的土地上。在华的最后岁月里,他还将自己的名字“饶家驹”改为“饶家华”,足见其对中国的感情之深。

        “难民问题对我们来说并不抽象。饶家驹先生的难民区管理模式是超前的,对当前欧洲和世界如何保护难民都具有实践意义。”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副总领事马言斌对饶家驹尤其钦佩,他认为记住这些历史是十分重要的,“就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饶家驹跨越了国籍、民族、战争等各种界线,承担下拯救生命的重责。“

        据澳门金沙城中心人文学院院长、上海历史学会副会长苏智良教授透露,上海南市难民区与犹太难民区或将打包申遗。

链接地址:http://www.shedunews.com/zixun/shanghai/gaodeng/2015/11/09/2001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