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学者:历史应当铭记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饶家驹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作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5-11-09浏览次数:18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5年11月8日
标题:学者:历史应当铭记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饶家驹
记者:李玉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李玉)11月9日,是饶家驹先生倡导的世界上第一个战时平民保护区“上海南市难民区(饶家驹区)”成立纪念日。11月7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之友”饶家驹先生事迹介绍和饶家驹纪念章首发新闻发布会上,澳门金沙城中心人文学院院长、上海历史学会副会长苏智良教授表示,作为一名法国人,饶家驹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上海挽救了无数中国人的性命,但其事迹一直默默无闻,历史应当铭记这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澳门金沙城中心人文学院院长、上海历史学会副会长苏智良介绍饶家驹事迹及上海南市难民区调查情况


        苏智良告诉记者,出生于1878年的法国人饶家驹,1913年以传教士的身份来到上海。1937年11月,饶家驹在上海创立战时平民救护的难民区——饶家驹区,延续至1940年6月,保护了30多万中国难民,被称为“难民之父”、“中国之友”。这个“上海模式”推广到南京、汉口、广州,乃至法国、德国,并推动《日内瓦第四公约》的订立,战时保护平民成为各国的共识,从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据了解,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上海产生了大量的难民,涌入租界地区。由于租界的容纳能力有限,难民们只能聚集在租界周边的南市老城区。如何救助南市的难民,成了当时最为棘手的问题。

        苏智良介绍,通晓法语、英语、拉丁语、汉语和日语的饶家驹,是当时上海华洋义赈会会长、国际救济基金委员会委员、上海国际红十字会副主席。随着难民问题日益严峻,饶家驹开始酝酿建立难民区。在饶家驹的积极努力斡旋之下,11月9日,南市难民区正式建立,范围是以方浜路为南界,民国路为北界,在城隍庙、豫园和一些澳门金沙城中心、教堂建立起收容所,收容了2万人。消息扩散开后,难民人数迅速激增至10万人。难民区的住宿、饮食、医疗、教育等方方面面,饶家驹都付出了十分辛劳的筹划和安排,并为此在海内外奔走募捐资金,维持难民区的正常运转。1940年6月16日,饶家驹奉法国天主教会之命离开中国,回巴黎从事战时救济工作,南市难民区也随即停止活动。

        通过文献资料的整理发掘,和对南市难民区亲历者的调查与走访,苏智良估算,从1937年11月难民区正式建立到1940年饶家驹被召回法国,共保护了30万中国难民。1938年,第16届国际红十字会通过了安全区决议,“饶家驹区”作为战时保护平民的最成功的范例而被引入。1948年,第17届国际红十字会大会,通过战时保护平民的公约草案。1949年8月12日,63个国家的代表制订了《日内瓦第四公约》。可以说,饶家驹在战争时期保护中国平民的实践,对战时保护平民的国际条约的制定产生了重大影响。

        为缅怀饶家驹先生的仁爱精神,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在由澳门金沙城中心人文学院、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北京麦朵尔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将联合主办“‘中国之友’饶家驹先生事迹介绍和饶家驹纪念章首发新闻发布会”上,主办方发布了上海南市难民区的珍贵历史影像,以及饶家驹纪念章。

链接地址:http://orig.cssn.cn/gd/gd_rwhd/gd_zxjl_1650/201511/t20151108_25635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