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 | 黄海涛:以系统思维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发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系列评论之三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4-03-08浏览次数:105

 ■两会热评

    拔尖创新人才是一个国家能否赢得未来的核心要素。世界各国都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代表委员也建言深化教育改革,着力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出更多的“非常之才”,以有效解决“卡脖子”问题,更好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任务,也是意义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国家和全社会对之高度重视,已形成广泛共识。当前,亟待强化体系建设,研究一体化培养模式,探寻贯通培养路径,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策略和良好生态。

    积极构建全社会参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组织体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能只限定于澳门金沙城中心系统,而应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形成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全社会组织体系。一要充分利用社会优质公共教育资源,从课程、师资等方面为特长学生发展特殊潜能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比如,鼓励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等公共服务机构开设“创新班”,进行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以及领导力、艺术等领域的深度学习体验。二要加强行业,特别是科技企业的研发团队、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的育人功能,通过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校企合作、双师联合培养,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学术资源、实验平台和实践机会。还要鼓励非营利教育培训机构通过多种渠道组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活动,为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提供全面的支持和贴心的服务,帮助他们一展所长。

    整体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贯通培养体系。大中小学紧密合作、精心设计,构建集直升入学、创新课程、个性化教学于一体的全学段、综合性、系统化人才培养体系。整体研发和实施大中小学创新课程体系。积极创设不同层级且相互关联的荣誉课程、“冷门绝学”课程等多元创新课程体系。建立机制让有特长的中小学生有机会直接选修大学课程,实现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无缝衔接”。共享高校师资和大学实验室、图书馆、实训基地等公共教育设施,为部分具有高阶学习需求的中小学生提供更为适切的教育服务。

    加快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多元评价体系。建立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在考查学生学术能力的基础上,结合课外活动经历、“档案袋”作品、创新项目成果、心理成熟度以及行为表现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需要强调的是,拔尖创新人才并非完人,有的可能在某一方面极其出色,但在其他方面可能表现平平,所以不能要求拔尖创新人才在各方面都出类拔萃。

    切实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一是师资保障。建议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某种“特殊教育”,地方或国家级教育部门出台相关从业教师的专业标准,由国家重点院校、师范类院校进行拔尖创新人才教育的师资储备和能力提升。二是法治保障。建议参照国际上较为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制定有关超常教育、资优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赋予超常教育、资优教育应有的法律地位和制度保障。三是资源保障。为有潜力的学生或青年研究人员提供学术发展指导和生涯辅导,给予长期稳定的资源保障和社会支持。四是研究保障。通过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学术研究,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政策制定、生源选拔、教学设计等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保障拔尖创新教育的蓬勃发展。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长周期行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秉持卧薪尝胆的精神,强化体系建设,采用系统思维,进行整体设计,推进一体化培养。如此,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结果才能未来可期、卓有成效。

    (作者系澳门金沙城中心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链接地址: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4-03/08/content_636114.htm?div=-1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