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逆全球化”下,全球城市如何破局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3-12-24浏览次数:95

来源:上观新闻 2023年12月24日

标题:“逆全球化”下,全球城市如何破局

记者:王多


2023年12月20日下午,由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和澳门金沙城中心联合主办,澳门金沙城中心全球城市研究院、澳门金沙城中心商学院和《全球城市研究(中英文)》编辑部承办的“全球城市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澳门金沙城中心徐汇校区顺利召开。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旨在汇聚海内外专家学者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共同深入研究全球城市理论的前沿与实践经验,推动全球城市研究领域的发展,为全球城市如何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挑战提供具有积极价值的建议。来自比利时、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100余位嘉宾和学者参加了会议。

中国主要城市排名不降反升,是对全球产业链与中国脱钩论的最好反驳

澳门金沙城中心商学院教授、院长刘江会认为,全球城市发展指数是在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组织沪上多家研究单位每年发布的三大标志性研究成果之一。最新全球城市发展指数显示,全球城市的发展亦呈现出新的态势:各国为应对持续的外部事件冲击,更加注重“内循环”。国内城市间的网络联系加强,国外城市间的网络联系受到削弱。以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成为全球主要大国的共同特征;全球城市网络连通性呈现先均衡后极化的变化趋势。2018-2022年全球城市网络联系能级的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都显示先下降后上升,在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顶级全球城市的网络联系能级与其他全球城市的网络联系能级的差距经历了由缩小转为进一步扩大的变化。

新兴经济体城市对发达经济体城市的“追赶效应”收窄。在全球化遭遇挫折,尤其是面对重大外部事件冲击时,新兴经济体城市相对于发达经济体而言表现出更大的“脆弱性”,新兴经济体城市在2022年的发展水平与发达经济体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较之2020年拉大了;地缘政治和疫情阻碍了要素在全球城市间的流动。2022年全球要素流量指数排名显示,新兴经济体城市的排名普遍下降。这表明在全球产业链重塑的过程中,新兴经济体城市产业的可替代性比较强。但中国主要城市的排名不降反升,这是对全球产业链与中国脱钩论的最好反驳。

全球城市发展态势的上述变化,是全球分工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都已经发生了变化的反映,也是跨国公司全球化布局发生深刻改变的结果。需要强调的是全球化“开倒车”看似对新兴经济体与新兴全球城市的伤害更大,但实际上最终损害的是全球经济。

人口流向、空间形态与有效决策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认为,上海人口正在出现重新回到中心城区的趋势。事实上,世界上主要的大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就已经开始出现人口向中心城市回归的潮流。我们可以参考上海的房价,上海中心城区房价依然坚挺但郊区房价在下跌,这也说明人口的流向。从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空间分布、消费性服务业企业的分布布局,以及城市内部的联结网络比如餐馆的数量与质量来看,也能够说明人口流动的上述趋势。

在全世界范围内,根据空间形态,城市分为两种:一是扁平城市,二是倾斜城市。北京巴黎是第一种,上海伦敦是后一种。扁平城市是向外延伸生长,倾斜城市是向上延伸生长。倾斜城市的概念主要是用来描述人口集聚中心城区后对城市空间形态的重塑。认识城市空间形态,会给城市治理提供清晰的决策依据。比如把中心城区人口分散出去的思路,无法缓解交通拥堵,甚至可能加剧交通拥堵。大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与人口规模与流动没有直接关系,与公共服务的布局和公共资源的配置有直接关系。

在城市治理方面,我们需要改变工业化和汽车时代的思维。控制人口规模不是解决大城市病的有效手段,或者至少可以说效率并不高。同时我们要顺应大城市人口重新集聚的趋势,最近上海已经开始考虑在中心城区增加包括公共租赁住房的供应,这是解决城市很多问题的好办法之一。

深入贯彻人民城市理念,在城市更新中更加注重平衡效率与公平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城市规划与管理系系主任张磊认为,当前全球城市化呈现三大趋势:第一,快速城市化区域主要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与国民富裕程度的关联性弱化;第二,大城市、超大特大城市、全球城市在现代经济社会中重要地位进一步上升;第三,大城市内部收入、社会阶层的差距不断增大,金融、高科技行业等收入增速高于一般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导致“繁荣下的不平衡”,出现新城市危机。

我国城镇化也出现重大趋势变化:新增城镇人口出现“断崖式”下跌,部分省份城镇人口增速降幅甚至超过200万,城市间竞争进一步加剧,部分超大特大城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拉大,缺乏系统更新理念导致 “城中村环”的出现。因此,需要全面深入地贯彻“人民城市”的理念,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深刻理解现代大城市运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重新审视吸引外来人口、青年人、高科技人才、资本和技术的政策,在城市更新中更加注重平衡效率与公平。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的更新探索也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政策工具:深圳通过系统规划稳定预期,保障低成本空间,明确至2025年强制保留半数以上的城中村现状居住用地,提高城市更新项目中保障性住房的比例;广州出台政策明确公共开放空间、增设配套设施用房不计入容积率,鼓励在城中村复建安置区配置小户型住房、集体宿舍、单间宿舍。这些政策都有助于塑造多样而丰富的城市环境,保障城市中全体市民“住有所居”并不断改善,提供了外来人口、年轻人在大城市上升的阶梯,推动可持续的城市高质量发展。

迈向人文经济时代,提升全球城市软实力

上海社会科学院万勇研究员认为,一座有温度、有烟火气、有想象力、有品位的城市,可以系统提升城市软实力。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表里如一、浑然一体的人民城市,彰显“见物见人见精神”,体现“此心安处是吾乡”等文化意涵,实现新时期城市治理从物向人、从面子向里子、从宏大叙事向精细治理、从人民客体视角向人民主体视角的一系列转向,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更加安心、舒心、暖心。

挖掘、提炼历史人文元素并将其植入城市肌理,有助于建设城市的“文化之锚”,并实现城市软实力的提升。历史人文元素都可以通过传统物理形象、文化意象、表情符号的深度挖掘、精准提炼,进而加以萃取、转译、植入,成为规划、设计、创作、营造的主题依托和灵感源泉,以今人喜闻乐见的艺术手法和媒介,或浓或淡、或隐或现地呈现于建筑形态、环境景观、活动场景中,共同呈现历史街区的调性与气质,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效果。甚至可以通过文化触媒,进行业态创新、产业转型与功能演绎,成为连接昨天、今天、明天的巧妙诱因,既留下历史的痕迹和城市的记忆,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历史场景与时代方位,又融入当下的城市生活,在时空穿越中认识城市、享受城市,实现城市人文空间的价值溢出和城市有机体的生命延伸。

本次会议同时举办了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与欧洲比较城市研究院(EURICUR)、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GaWC)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约仪式。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执行院长茆训诚教授主持会议,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周振华研究员作点评,澳门金沙城中心党委书记林在勇作嘉宾致辞,代表澳门金沙城中心对参会的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欢迎。


链接地址: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696088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